梅苑双语网

云南教育厅一村一幼政策2025年最新进展如何?

点亮山区儿童教育希望之光

云南教育厅一村一幼政策

在云南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山区儿童的教育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地理环境偏远、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偏远村寨的幼儿难以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为破解这一难题,云南省教育厅自2025年起全面推行“一村一幼”政策,以“村村有幼儿园,人人能入园”为目标,为山区儿童铺设了一条公平而有质量的成长之路,这一政策不仅填补了农村学前教育空白,更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政策背景:回应山区教育痛点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长期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据云南省教育厅统计,2025年全省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68.7%,远低于城市平均水平,许多山区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交通不便等原因,在入学关键期错失启蒙教育机会,为改变这一现状,云南省结合“精准扶贫”战略,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突破口,创新推出“一村一幼”政策,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的模式,推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核心举措: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网络

“一村一幼”政策以“覆盖村寨、保障基本、质量优先”为原则,通过多维度举措织密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

优化资源布局,实现“村村有园”

针对山区村落分散、人口稀少的特点,政策采取“大村独办、小村联办、巡回教学”等灵活形式,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设立1个幼儿园,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偏远地区,教育部门整合闲置校舍、村级活动中心等资源,改造建成标准化幼儿园;对人口不足20人的“微型村”,则采用“流动幼儿园”模式,由教师定期巡回授课,保障幼儿教育“不漏一人”。

加强师资建设,破解“招难留难”困境

农村幼儿园师资短缺是政策落地的最大挑战,为此,云南省实施“幼教特岗计划”,每年面向社会招聘5000余名专任教师,优先安排到偏远村寨任教;与省内高校合作定向培养“本土化”教师,通过学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鼓励本地青年返乡任教,建立“省级统筹、市县培训、园本研修”三级培训体系,每年组织农村幼儿教师参与不少于120学时的专业培训,提升保教能力。

创新办园模式,推动“幼教普惠”

政策明确“一村一幼”幼儿园以“公益性、普惠性”为导向,收费标准控制在每生每月200元以内,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残疾儿童等群体免除保教费,资金方面,形成“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保障机制,2025年省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专项资金达18.6亿元,覆盖全省1.2万个行政村幼儿园。

融合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幼教”

云南拥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政策特别强调将民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幼儿园开设刺绣、歌舞、民族语言等特色课程;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师通过“傣陶体验”“贝叶故事”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传承传统文化,这种“民族特色+学前教育”的模式,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更增强了幼儿的文化认同感。

实施成效: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经过多年推进,“一村一幼”政策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全省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升至92.3%,较2025年提高23.6个百分点;累计建成农村幼儿园1.35万所,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更重要的是,政策带来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 教育公平得到彰显:山区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基本解决,少数民族女童、留守儿童等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 贫困代际传递有效阻断:研究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小学辍学率降低40%,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显著提升,为后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 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农村幼儿园成为乡村文化中心,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家长参与教育培训,形成“教育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

挑战与展望:迈向高质量学前教育

尽管成绩斐然,“一村一幼”仍面临师资稳定性不足、课程资源单一、家庭教育协同不够等挑战,云南省教育厅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通过周转房建设、职称倾斜等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农村;二是开发“云上幼儿园”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三是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家长学校、社区联动提升教育合力。

相关问答FAQs

问:“一村一幼”政策如何保障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答:政策通过“三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育质量:一是严格准入标准,要求幼儿园必须达到《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指标》规定的办园条件;二是强化过程监管,教育部门定期开展“四不两直”督查,重点检查安全卫生、保教活动、师资配备等;三是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将家长满意度、幼儿发展水平等纳入考核,对不合格幼儿园限期整改,省级每年评选“农村示范幼儿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问:政策实施后,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答:云南省为农村幼儿教师设计了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在职称评定上,单独设立“农村学前教育”评审序列,侧重实际教学能力和乡村贡献;在培训支持上,与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提供“专科升本科”“在职教育硕士”等学历提升机会;在职业荣誉上,定期开展“最美乡村幼儿教师”评选,获奖教师可优先推荐为“省级优秀教师”或“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从雪山脚下到澜沧江畔,“一村一幼”政策如同一缕阳光,照亮了山区儿童的成长之路,随着政策的持续深化,云南农村学前教育正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为每个孩子点亮梦想的希望之光,也为全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云南方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