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四川2025托管新政策落地,家长最关心的三大问题是什么?

四川省托管教育政策近年来逐步完善,旨在解决中小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看护难”问题,同时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政策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为原则,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托管服务体系,在保障学生安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省托管教育政策

政策背景与目标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双职工家庭增多,中小学生课后托管需求日益凸显,四川省立足民生需求,将托管教育纳入教育民生工程,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政策目标:一是解决家长接送难题,缓解“三点半”焦虑;二是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规范托管市场,保障服务质量与安全,政策覆盖全省21个市(州),重点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确保教育公平。

与实施措施

(一)服务对象与时间

托管服务主要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服务时间一般为上学日放学后至18:00前,具体时长由学校与家长协商确定,原则上不超过两课时。

(二)服务内容与形式 以“基础+拓展”为框架,包含作业辅导、自主阅读、文体活动、科普实践等模块,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开设书法、编程、非遗传承等特色课程,鼓励引入社会资源合作开展服务,形式上,以学校为主体提供“基本托管”,同时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拓展托管”,满足多样化需求。

(三)经费保障与收费标准

经费采取“政府补贴+家长分担”机制,省级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给予专项转移支付,市县财政配套支持,收费标准坚持公益性原则,由教育、物价部门核定,例如成都市规定基础托管不超过3元/课时,拓展托管不超过8元/课时,对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减免。

(四)安全管理与师资建设

安全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校方、家长、托管机构三方安全责任书制度,配备专职安保人员,落实晨午检、应急预案等措施,师资以学校教师为主,按照“弹性上下班”合理计酬;同时吸纳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建立“1+N”师资队伍。

政策成效与典型案例

(一)覆盖范围显著扩大

截至2025年,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参与学生超600万人次,其中农村学校覆盖率提升至98%,有效缓解了城乡家长的托管压力。

(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以成都市“四点半课堂”为例,该市整合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开发“科创+人文”课程包,学生参与满意度达92%,泸州市推行“家校社协同”模式,由家长委员会监督托管质量,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开展满意度测评。

(三)社会效应逐步凸显

政策不仅解决了民生痛点,还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例如甘孜州通过“远程课堂+本地辅导”模式,将优质课程输送至偏远学校,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政策成效显著,但仍面临部分问题:一是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课程供给不足;二是部分家长对第三方机构信任度较低;三是经费保障机制需进一步细化,未来可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建立省级托管课程资源库;二是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规范第三方机构管理;三是探索“公益+市场”多元经费模式,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四川省托管教育政策是否强制学生参加?
解答:政策遵循“自愿参与”原则,学生可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是否参加,学校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与,不得将课后服务与文化课程补习挂钩,保障学生及家长的自主选择权。

问题2:如何确保托管服务的师资质量?
解答:政策要求学校优先安排在职教师参与托管,并加强师德师风培训;第三方机构需具备办学资质,从业人员需通过背景审查和岗前培训,教育部门定期组织师资专项培训,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机构依法依规处理,确保师资安全可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