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两会学前教育新政策,普惠托位、师资待遇如何落地?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入园难”“入园贵”仍是许多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学前教育领域的新政策成为热议焦点,多项举措直指行业发展痛点,旨在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量优良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启蒙教育。

政策核心:聚焦普惠与质量双提升

本次两会学前教育政策的核心围绕“普惠性”与“高质量”两大关键词展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完善普惠保障机制”,同时强调“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保教质量”,具体措施包括:

  1. 扩大普惠性资源覆盖面: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支持民办园转型普惠园,力争到2025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85%以上,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区域的入园缺口。
  2. 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政府、家庭、幼儿园共担的普惠性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财政补助,降低家庭育儿成本。

师资建设:破解“数量不足、质量不均”难题

教师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基石,针对当前幼师队伍流动性大、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新政策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 保障待遇:落实公办园教师编制标准,提高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推动实现“同工同酬”;将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纳入培训体系,按规定享受社保、职称评定等权益。
  • 强化培养:加强幼儿师范院校建设,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实施“幼师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培训10万名以上基层幼师,重点提升游戏设计、特殊儿童教育等专业技能。

下表为近年来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进展与目标对比:
| 指标 | 2025年现状 | 2025年目标 | 增长幅度 |
|------------------|----------------|----------------|--------------|
| 专任教师数量 | 290万人 | 400万人 | 37.9% |
| 专科以上学历占比 | 83% | 90%以上 | 8.4个百分点 |
| 普惠园教师待遇 | 月均3000-5000元| 达到当地平均工资水平 | 提高30%-50% |

监管创新:筑牢安全与规范防线

为规范办园行为,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政策从“准入-过程-退出”全链条加强监管:

  • 强化源头治理:严格执行幼儿园“负面清单”制度,严禁教授小学课程、使用小学化教材;建立幼儿园信息公示平台,公开收费标准、师资资质等关键信息。
  • 推进智慧监管: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幼儿园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对食品卫生、消防安全、人员资质的实时监控;对违规办园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吊销办学许可证。

特殊群体:精准施策保障教育公平

针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政策强调“一人一案”的精准帮扶:

  • 农村学前教育提升计划:在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园,通过“幼教点”“巡回支教”等形式,保障偏远地区儿童入园机会。
  • 融合教育推进工程: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幼儿园部,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轻度残疾儿童,配备特教资源教师,2025年实现残疾儿童入园率90%以上。

社会协同:构建多元参与支持体系

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新政策明确:

  • 鼓励企业参与:通过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开办普惠性幼儿园;支持企事业单位、高校附属园面向社会开放。
  • 家庭科学育儿指导:依托社区、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每年开展免费育儿讲座,普及游戏化学习、心理健康等知识,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相关问答FAQs

Q1:新政策如何解决“普惠园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A:政策将从三方面保障普惠园质量:一是建立“普惠园质量评估体系”,将保教质量、家长满意度与财政补助挂钩;二是推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每所园配备专职督学定期检查;三是鼓励优质公办园通过“集团化办园”“结对帮扶”输出管理经验,提升普惠园办园水平。

Q2:对于非在编幼师待遇低、流动性大的问题,有何具体解决措施?
A:一是推动地方政府将非在编教师纳入事业人员或备案制管理,逐步实现全员纳入编制或备案制;二是设立“幼教专项津贴”,根据工作年限、职称等给予额外补贴;三是打通职业发展通道,非在编教师在评优评先、培训进修上与在编教师享有同等权利,增强职业归属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