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家庭教育政策近年来在推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依据,结合四川省情,构建了覆盖广泛、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以下从政策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四川省家庭教育政策的制定,旨在回应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如隔代教育比例上升、家庭教育资源不均、家长教育能力不足等,政策明确提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强调政府、学校、社会协同发力,构建“家庭尽责、学校指导、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总体目标包括: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
与实施框架
(一)明确家庭主体责任
政策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要求监护人加强沟通关爱,必要时可申请政府提供的支持服务。
(二)强化学校指导作用
学校需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工作计划,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幼儿园、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家庭教育主题活动,同时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机制,定期反馈学生成长情况。
(三)构建社会协同网络
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服务,如依托社区、妇幼保健院、青少年宫等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四川省还推动建立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高校、科研机构需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为政策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四)完善保障措施
- 组织保障:成立省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育、民政、妇联等多部门职责,明确市、县、乡三级政府责任分工。
- 经费保障: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服务站点建设、师资培训和特殊群体帮扶。
- 队伍保障: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开展全员培训,计划三年内培训指导师1万名。
重点任务与特色举措
四川省在政策实施中突出“精准化”和“数字化”特色,针对农村地区,开展“家庭教育进万家”公益巡讲活动,每年覆盖10万以上家庭;针对城市家庭,推出“线上家长课堂”,通过“川教通”平台提供课程点播和专家咨询,政策还明确了家庭教育服务标准,如《四川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规范(试行)》,对服务内容、流程、质量等作出具体规定。
政策成效与未来展望
自政策实施以来,四川省已建成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3000余个,开展线上线下指导活动5万场次,服务家长超200万人次,政策将进一步聚焦城乡均衡发展,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同时加强家庭教育立法调研,推动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地方性法规,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四川样本”。
家庭教育服务站点建设标准示例
| 项目 | 建设要求 |
|---|---|
| 场地面积 | 城市站点不低于200㎡,农村站点不低于100㎡ |
| 服务功能 | 亲子活动室、图书阅览区、咨询室、培训室 |
| 人员配置 | 至少2名专职指导师(持证)+3名兼职志愿者 |
| 服务频率 | 每周开放不少于5天,每月开展主题活动不少于2次 |
FAQs
四川省家庭教育政策对特殊困难家庭有哪些支持措施?
答:政策明确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家庭,提供免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包括一对一咨询、心理疏导和技能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志愿者定期开展“结对帮扶”,并为经济困难家庭发放家庭教育补贴。
如何参与四川省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
答:符合条件的个人可通过“四川省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网”在线报名,培训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方法、沟通技巧等,考核合格后由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培训优先面向教师、社区工作者、家长代表等群体,每年分批次开展,具体报名通知可通过当地教育局或妇联官网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