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方针政策法规体系,这些文件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学前教育方针政策的核心内涵
我国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这一方针强调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和公益性,要求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创设丰富、适宜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公益普惠的办园方向,要求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策强调要健全成本分担机制,规范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确保“幼有所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学前教育法规体系的构成与作用
我国已形成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为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核心的学前教育法规体系,为学前教育管理、保教工作、师资建设等提供了法律依据。
-
《幼儿园工作规程》:作为幼儿园管理的基本规范,对幼儿园的设置与管理、保育和教育、园舍与设备等相关工作作出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要求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组织有损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目标,提出了教育建议,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科学实施保育和教育,防止“小学化”倾向。
-
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学前教育条例、普惠性幼儿园认定管理办法等细化政策,形成了国家层面宏观指导与地方层面具体落实相结合的法规网络,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制度保障。
政策法规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保障作用
政策法规的完善为学前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89.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政策法规强化了质量监管,通过规范办园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科学保教,有效遏制了“小学化”倾向,保障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权利。
当前政策法规的重点方向
当前,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重点聚焦于“普惠优质”发展,一是继续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薪酬保障和培养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三是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推进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四是健全监管机制,规范办园行为,保障学前教育安全、有序运行。
FAQs
问:政策法规如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
答:政策法规通过多方面措施防止“小学化”:一是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二是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求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三是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与评估,将“去小学化”纳入办园质量评估体系;四是开展家长宣传教育,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避免过早对幼儿进行知识灌输。
问: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答: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一是办园资质合法,符合当地幼儿园设置标准;二是收费执行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普惠合理;三是办园行为规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四是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覆盖周边社区,保障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具体认定标准由各地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