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教育局幼儿园新政策落地,2025年秋季入园有啥新变化?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各地教育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这些政策以“幼有所育”为核心目标,聚焦资源供给、师资建设、安全保障、课程改革等关键环节,旨在构建更加公平、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教育局幼儿园新政策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已实现基本普及,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部分区域仍较突出,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为此,教育局新政策以“公益普惠、安全优质”为基本原则,明确提出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50%,同时建立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确保适龄幼儿就近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与具体措施

(一)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破解“入园难”

  1. 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要求各地将公办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落实新建小区配套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政策,确保配套园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
  2. 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租金补贴、生均经费补助等方式,降低普惠性民办园运营成本,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引导民办园合理确定收费标准。

表:普惠性幼儿园资源建设目标(2025年)
| 指标 | 目标值 |
|---------------------|-------------|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85% |
|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 ≥50% |
| 新增公办园学位 | 200万个以上 |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1. 完善师资培养体系:支持师范院校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推行“幼师定向培养计划”,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每五年累计培训不少于360学时。
  2. 保障教师待遇权益:明确公办园教师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2倍,落实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三)规范办园行为,筑牢安全防线

  1. 严控“小学化”倾向: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机械训练、强化拼音识字等错误做法,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与探索能力。
  2. 强化安全监管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园舍设施、食品卫生、消防安防等进行排查,推行“阳光食堂”工程,实现食材采购全程可追溯。

(四)深化课程改革,促进科学保教

  1. 推广游戏化教学模式:要求幼儿园创设丰富适宜的教育环境,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禁止“灌输式”教学。
  2.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将评估结果与园所评级、经费补助挂钩,倒逼质量提升。

政策实施与保障机制

为确保政策落地,教育局将建立“省级统筹、市县主责”的工作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倾斜、督导考核问责、社会监督反馈等方式强化保障,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幼儿园建设;开通家长投诉举报平台,对违规办园行为“零容忍”;定期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政策意义与未来展望

此次教育局幼儿园新政策的出台,是推动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迈进的关键举措,通过资源扩容、质量提升、规范管理,将进一步缓解家庭教育焦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政策的实施也将带动学前教育产业链升级,为幼儿教师、早教机构等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问答FAQs

Q1:新政策如何解决“入园贵”问题?
A:新政策通过多措并举降低家庭教育成本:一是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供给,利用政府补贴控制收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保育教育费原则上不超过当地公办园的2倍;二是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家庭、幼儿园的责任,要求各级财政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预算,并向农村和薄弱园倾斜;三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残疾幼儿等群体给予保教费减免,确保每个幼儿都能享有可及的学前教育服务。

Q2:政策如何避免幼儿园“小学化”,保障幼儿游戏权利?
A:政策从“堵”与“疏”两方面发力:明令禁止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布置书面作业,组织专项督查对违规机构严肃处理;通过专业指导推动幼儿园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例如要求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创设角色区、建构区等多样化游戏空间,并组织教师学习游戏化教学方法,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