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梅苑双语学校-诗词好句网

扬州梅苑双语学校-诗词好句网

24小时在线刷ks业务,快手涨赞50个赞平台
2024-05-05

—50天—

法华寺·寄禅法师

湘阴县樟树镇,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法华寺”。古寺始建于唐朝,法脉渊远流长,名胜繁多。前人曾留下“法界蒙熏,湖泽锤灵藏古佛;华寺弘威,江水回环绕普陀”的古联。民间亦有“九龙荟萃之地”之说。民国后,法华寺产为官中所据。解放后,法华寺被完全改为了小学。1996年古寺得以重新修复。

法华寺历代名僧辈出,各位高僧皆当世硕德。品读法华寺,我们首 先要品读一位高僧——寄禅法师。寄禅法师,字敬安,俗名黄读山,曾任中华佛教会第一任会长,是清末著名的诗僧,别号“八指头陀”。寄禅法师在清末民初以来,出家诗人中的诗境最高,名气最大。

法师出家

公元1852年1月3日,一位叫做黄读山的男孩,在湖南湘潭县石潭镇 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了。他的父名黄宣杏,母亲胡氏。7岁时黄读山的母亲亡故,12岁父亲又死,从此黄读山无衣无食,靠给人放牛谋生。他和他的弟弟一起,寄居在族叔家中。

有一天,黄读山与一群伙伴们在村中避雨,听伙伴们阅读唐诗,当 听到“少孤为客早”句,不觉潸然泪下,私塾的老师周云帆问其原因,他回答说自己想读书,无法读书。周云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便把黄读山收留在家,扫地煮饭,一有闲暇,就教他读书,并经常向人夸奖说:“读山这孩子忍苦耐劳,将来一定是有出息的。”

不久后,周云帆故去,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黄读山又自动去 替一个富豪子弟当书童。谁知富豪的主人不准黄读山读书,还经常给德苦差、打骂他。为了求学,黄读山离开了那里,另行去学手艺。学艺期间,他又经常遭到主人残酷的鞭打,昏死数次。

一日,黄读山看到桃树上的红花被风雨摧败了,失声痛哭起来,他 想起了自己父母早亡,叹息人生如寄旅,人间如火宅,不可久住,想到了出家当和尚。

黄读山18岁那年,来到了湘阴县的法华寺,正式剃度皈依,拜东林 长老为师,正式出家。

寄禅法师在湘阴法华寺出家后,同年冬到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 受具足戒后,即上衡州岐山仁瑞寺参恒志禅师(1811-185年),并在这里充当苦行僧职。

在衡阳仁瑞寺苦行五年,到浙江行脚十年,过着“树皮盖屋,仅避 风雨,野蔬充肠,微接气息”的清苦生话。

从38岁起至51岁,寄禅法师先后担任过湖南六个丛林的住持:衡阳 大罗汉寺、南岳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神鼎山贤圣寺,长沙上林寺。虽当了住持,但其持身和生活方式都是纯禅的,衣食住行非常简单。

法师与禅诗

1871年,21岁的寄禅法师在岐山参禅,到巴陵看望舅父,游岳阳 楼,有人分韵赋诗,寄禅法师独自一人,纵目四顾,水天一色,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之句,归告诗人郭菊荪,郭因此劝他学诗,并送他本《唐诗三百首》,寄禅法师从此开始学诗。

寄禅法师23岁时开始写诗,1875年,寄禅法师25岁,又回到了湘阴 法华寺居住。

同年夏秋之交,寄禅法师离开湖南,远游浙江各名山大寺,先后经 过九年时间。1881年,最初的诗集《嚼梅吟》,在宁波出版,使他在学时诗坛上获得了一席地位。1886年,王运集诸名士在长沙开福寺创设碧潮诗社,参加者共19人,寄禅法师也被邀参加。这年秋,他又北上武昌,乘船重游金山,冬又回到湖南。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先后出版了八指头陀诗集》以及《白梅集》。

寄禅法师在天童寺的时候,有一次,听说大名鼎鼎法趋一方的仁里 禅师法驾光临,就特别迎请他上山消夏。当然,名为消夏避暑,实际上却是彼此间参勘探求,相互探讨佛法,以求更加精进。炎夏过去,当仁里禅师启程时,寄禅法师书赠诸多诗句、偈颂,以相劝勉,内容全都是仁里禅师自己的平生懿行,或者干脆就是他这次行旅途中的见闻与境遇。

寄禅法师赠送给仁里禅师这样一首偈子:多生忍辱运悲深,刀割香 涂不动心;蚤虱纷纷来乞食,舍身为彼立丛林。这首偈子讲述了仁里禅师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原来,就在仁里禅师居止天童山寺的时候,时正炎夏,他却一袭僧袍,百衲其衣。尤其是因为久未洗涤,上面沾满了跳蚤与虱子,有人见了,就替他用手捉住剔除。但是,仁里禅师却劝阻住,还笑着说:“我已决心舍身而为它们立一丛林,为什么要把它们赶走,而违背了我的初衷呢?”僧侣们一听,不觉大为惊叹寄禅法师还写过这样一首偈子赠送仁里禅师:锡杖绳床手自将,广

行方便作津梁;欲知德被昆虫细,看取随身漉水囊。这首偈子也讲述了 仁里禅师另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仁里禅师喝水的时候,特别担心水中有什么小虫子一类的生灵被他不小心而喝入腹胃之中,所以,他在喝水之先,总是先用一个细纱袋将要饮用的水过滤一遍,然后才去喝还有一次,寄禅法师听了仁里禅师的一个故事后,又写了一偈颂相闻师行脚宿山庵,饥吃拳头味亦甘;月出窥园犹拔草,令人思念每生惭。原来,仁里禅师曾经到一处佛庵投宿,遭到了拳打棒喝的拒绝,只好栖息在庵檐之下。月亮出来的时候,仁里禅师见佛庵边上芳草萋萋,荆棘蔓延,便不再休息,抡起锄头,为庵寺除起野草杂荆来,庵主闻声而起,惭愧不已。

寄禅法师写诗好问,凡清末湘潭诗人,他有的拜为师,有的交为 友。寄禅法师加入碧湘诗社以后,对自己所作的每一首诗,都求教于诸名宿。他本“生来傲骨不低眉”,却“每到求人为写诗”。常“为求一字友,踏破万云山。”他在吟诗时也经常是“五字难吟稳,诗魂夜不安。”

他本是一个半文盲,却成为一代诗僧,少年的聪悟,记忆的惊人,诗思 的神奇,在他都是次要的。杨度评价他“虽云慧业,亦以工力胜前也”,说他的成就得力于他的勤学苦练。

法师忧国

近代高僧由于生卒年代适逢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时。因此,国内的 政治变革与异族列强的入侵都是他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佛子,虽皈依佛门,但生于斯,长于斯,不能不为自己的民族所罹灾难而担忧、又不能不为列强的残暴行径而愤慨。寄禅法师亦不例外,以他佛陀弟子兼诗人的情怀,忍见自己的国家遭此惨境,生灵涂炭,战火横飞寄禅法师痛感国难当头之日,君主儒弱,群臣昏庸,难觅匡扶社稷的忠臣。“落日青山远,浮云白昼昏。衣冠一时盛,肝胆几人存?”中日甲午战争,将士们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抵抗,但最终李鸿章还是代表腐败的清廷和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法师在诗中哭道:“天上玉楼传诏夜,人间金币议和年。哀时哭友无穷泪,夜雨长南归未眠。”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从天津入攻北京,沿途纵火焚烧,大肆杀 戳,奸淫抢掠,无恶不作。整个北方大地,火光血水片股红。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蹂躏。寄禅法师在诗中描绘了当时的情形:“强邻何太酷,涂炭我生灵!北地嗟成赤,西山惨不青。陵园今牧马,宫殿只飞。太息卢沟水,惟余战血腥。”

1901年,李鸿章又代表清政府和英、美、俄等八国代表在北京签订 了《辛丑条约》。在这多事之秋,寄禅法师的热血犹自激荡不己,不甘沉沦,用诗来抒发报国无门的苦痛:“声声欲唤国魂醒”;“国仇未报老僧羞”。

1910年,日俄协约,其实质是列强互相勾结,蚕食中华领土。诗人 在《感事二十一截句附题冷香塔》中概叹:“鲸吞蚕食各纷争,未卜余生见太平”。“修罗障日昼重昏,谁补山河破碎痕?独上高楼一回首,忍将泪眼看中原。”同时又用诗来歌颂表彰英勇御侮的英雄(即左宗棠旧部在牛庄守卫,与日军作殊死搏斗):“折足将军勇且豪,牛庄我阵云高。前军已报元戎死,犹自单刀越贼壕。”寄禅法师用自己的诗情来激发国人反帝救国热忱。

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年,各地佛教徒代表集合于上海留云寺,筹组 中华佛教会,寄禅法师被推选为首任中华佛教会的会长,并设本部于上海静安寺,设办事处于北京法源寺,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佛教团体。

每寄禅法师在佛教危亡,寺僧被摧残之际,奋然挺身,为佛教的存亡 理力争。1912年,各地侵夺僧产,毁像逐僧之事时有发生。为此,寄禅法师赴南京谒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请予保护,并在同年11月10日和他的弟子道阶法师前往北京请愿,会见内务部礼俗司杜关,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夺寺产。可是请愿未获得结果,反受侮辱,他气愤地辞出当天晚上胸膈作痛,圆寂于法源寺,世寿62岁,僧腊45,葬于天童寺前青龙岗冷香塔苑。

法师燃指供佛

光绪三年(1877年)的秋天,寄禅法师来到浙江鄞县的阿育王寺。 这是一座古老的名刹。传说,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曾派使者将释迦牟尼的灵骨舍利分送到各国,建了八万四千座舍利塔。这座阿育王寺便是当年传入中国的十九座舍利塔寺之一。

寄禅法师很早就想来阿育王寺,亲眼瞻仰一下那座供养真身佛舍利 的舍利宝塔。这年秋天,他总算有机会实现这一夙愿。那天夜里,寄法师留宿在阿育王寺,深夜,他披上袈裟,走出僧舍,来到舍利殿前走进大殿,望着油灯前的舍利塔,法师心潮起伏,无法平静,他想向佛祖表示自己的感激和坚忠之意,可他除了一身袈装外,别无他物。袈裟是众生供养之物,不可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这时,他想起了自己还有一具躯体,于是,寄禅法师伸出手臂,剜下臂肉,恭恭敬敬地注入

油灯。然后,又在灯火上,,点燃左手两指 疼痛,只有一种献身时的崇高和欣慰,一种敬奉时的虔心和美感。自那以后,寄禅法师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八指头陀”。

二十二年以后,寄禅法师在回忆这段燃指供佛的故事时,写了这样一 首《自笑》的诗:割肉燃灯供佛劳,了知身是水中泡;只今十指惟余八,似学天龙吃两刀。

不过,关于“燃指供佛”的这个问题,在南怀谨的书中有说过,指 出不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把手烧了,还有燃身供佛也是这样,不是自焚,而是一种法门的修法,这里面有很深妙的修法。传说,药师佛未成佛前,燃身供佛,经过一千二百年身体才烧完。命终之后又生到净德王家,受到日月净明德如来的嘱咐,造八万四千塔。但他觉得这样的供养犹感不足,又燃双臂供养这些塔,这次则烧了七万二千年。传说,孙思就是药师佛的化身。一般的火是烧不了一千二百年和七万二千年的,所以说,燃指与燃身,不是普通的燃烧手指和自焚身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