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的严重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非外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有效预防糖尿病足需从日常护理、血糖控制、定期筛查等多方面入手,掌握科学常识至关重要。

严格控制血糖,奠定健康基础
高血糖是糖尿病足的“土壤”,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损害神经和血管,增加足部病变风险,患者需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同时配合饮食管理(低GI饮食、控制总热量)和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避免足部负重剧烈运动),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0%以下,可显著降低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每日足部护理,细节守护健康
足部是糖尿病足的“重灾区”,日常护理需做到“三查三防”:
- 每日检查:每天用温水(37℃以下)洗脚5-10分钟,避免泡脚过久;洗净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趾缝间;仔细检查足部有无皮肤破损、水疱、鸡眼、胼胝(老茧)、颜色异常(发红、发紫)或温度变化,必要时借助镜子观察足底。
- 正确修剪:趾甲需平剪,避免剪得过短或剪伤甲沟;若视力不佳或手脚不灵活,应请家人或专业人士协助,防止剪伤导致感染。
- 足部保湿:皮肤干燥可涂抹润肤露(避开趾缝),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学制剂,如 wart(疣)腐蚀剂等。
选择合适鞋袜,减少足部压力
不合适的鞋袜是足部溃疡的常见诱因,需注意:
- 鞋子选择:选择圆头、软底、透气性好的鞋子,长度和宽度需合适(站立时脚趾前方有1-2cm空隙),避免穿高跟鞋、尖头鞋或露趾鞋;新鞋先穿1-2小时,每天逐渐增加时间,检查足部有无摩擦红肿。
- 袜子选择:以棉质、羊毛等吸湿透气的袜子为宜,袜口宽松,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每日更换,保持足部干爽。
定期专业筛查,及早干预风险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进行足部并发症筛查,具体频率如下:
| 人群 | 筛查频率 | 检查项目 |
|---|---|---|
| 无足部病变风险的患者 | 每年1次 | 神经功能(10g尼龙丝触觉、音叉振动觉)、血管功能(足背动脉搏动、踝肱指数ABI) |
| 存在足部病变风险的患者 | 每3-6个月1次 | 上述检查+足部皮肤完整性、畸形评估(如爪形趾、槌状趾)、胼胝处理 |
| 已出现足部溃疡的患者 | 根据病情随时复查 | 溃疡深度、面积、感染程度,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 |
积极处理高危因素,降低发病概率
-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剧血管收缩,加重下肢缺血;酒精可能影响血糖控制,需严格限制。
- 处理足部畸形:如锤状趾、高足弓等,需定制矫形鞋或鞋垫,分散足底压力,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 避免足部外伤:禁止赤脚行走(避免烫伤、刺伤);使用电热毯时需谨慎,防止低温烫伤;冬天取暖避免直接接触暖气或热水袋。
相关问答FAQs
问: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小伤口,自己处理可以吗?
答:不建议自行处理,即使是小伤口,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因神经病变感觉迟钝、血管病变愈合能力差,导致伤口迅速感染、溃烂,正确的做法是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并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清创、抗感染治疗。
问:糖尿病足早期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信号?
答:糖尿病足早期信号常因神经病变而被忽视,包括:足部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如“踩棉花感”);足部皮肤干燥、脱屑、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足部出现鸡眼、胼胝后轻微疼痛但很快消失;或走路时足部乏力、易疲劳,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告知医生,进行足部评估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