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古代日常礼仪还有用吗?现代生活能借鉴哪些?

中国古代的日常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的日常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待人接物到饮食起居,均有规范可循,这些礼仪不仅是社会秩序的体现,更是个人修养与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以下从称谓、饮食、待客、行走及称谓五个方面,简要梳理古代日常礼仪的核心内容。

称谓礼仪:尊卑有序,名正言顺

古代称谓礼仪强调长幼尊卑,不可混淆,对长辈需用尊称,如“令尊”“令堂”指代他人父母,“足下”“阁下”用于平辈或晚辈敬称,自称则需谦卑,如用“在下”“鄙人”等,名与字的使用也有严格区分:长辈可称名,平辈或晚辈称字为敬,直呼其名则为失礼,下表为常见称谓示例:

对象 尊称 谦称
父亲 令尊 家父、严父
母亲 令堂 家母、慈母
自己 在下、鄙人
朋友 足下、阁下 小弟、愚兄

饮食礼仪:食不言,寝不语

古代饮食礼仪注重“礼”与“和”,宴席时,主人需引导客人入座,座位以“东向为尊,南向次之”,用餐过程中,不可狼吞虎咽,亦不可随意挑食,长辈或主人未动筷前,晚辈不可先食,餐具使用也有讲究:筷子不可插于饭中(似祭祀用香),亦不可用其指人,宴饮结束后,需向主人致谢,方能离席。

待客礼仪:有朋自远方来

待客之礼核心为“敬”,客人至,主人需出门相迎,奉茶时双手递杯,茶杯不宜过满(俗语“茶满欺人”),交谈时,目光需专注,不可随意打断对方,客人告辞时,主人需送至门外,并邀请“常来坐坐”,若留客用餐,菜肴需丰盛,且以时令鲜品为佳。

行走礼仪:步从容,立端正

行走礼仪体现“有序”,两人同行,长者居右;多人并行,卑者后行,在尊长面前需趋行(小步快走),以示恭敬,上下楼梯时,应靠右行,且不可喧哗,若遇尊者,需侧身让路,并拱手行礼。

见面礼仪:拱手作揖,礼尚往来

见面之礼以“揖”为主,平辈行拱手礼(双手合抱于胸前),长辈则需行作揖礼(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双手前推),对尊者或官员,需行叩拜礼(跪地叩首),赠送礼物时,需双手奉上,且忌讳钟表、伞(谐音“终”“散”)等不吉之物。


FAQs

问:古代为何不可用筷子插饭中?
答:因祭祀时常用筷子插香以祭奠亡灵,故日常插饭被视为不敬,易联想到“招鬼”,是大忌。

问:古代宴席座位为何以“东向为尊”?
答:源于古代建筑坐西朝东的习俗,东向阳光充足,视野开阔,故为尊位;南向次之,北向为卑位,体现“尚左尊东”的礼仪观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