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重性精神病高发,这些早期信号你注意到了吗?

重性精神病是一组严重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患者的精神活动出现明显异常,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紊乱,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这类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障碍等,其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神经生物学等多重因素,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重性精神病科普常识

重性精神病的常见类型及核心症状

精神分裂症

这是最重性精神病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多起病于青壮年,核心症状包括:

  • 阳性症状:幻觉(如幻听、幻视)、妄想(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思维紊乱(如思维散漫、语词新作)。
  • 阴性症状: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社交退缩、快感缺乏。
  • 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下降。

双相情感障碍

以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交替出现为特征,躁狂期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减少;抑郁期则与重度抑郁类似,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

重度抑郁障碍

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持续的抑郁心境,伴随以下症状:

  • 情感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过低;
  • 精力减退、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
  • 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

病因与风险因素

重性精神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研究认为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重要风险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10倍。
  2. 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失衡、脑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前额叶皮层萎缩)。
  3. 环境因素:童年创伤(如虐待、忽视)、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病毒感染(如孕期感染流感)等可能诱发疾病。
  4. 社会心理因素:贫困、社会隔离、歧视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或影响病程。

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

诊断需由精神科医生通过详细的精神检查、病史采集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后作出,诊断标准需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1)或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治疗方法

治疗以综合干预为主,包括:

  1. 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心境稳定剂(如锂盐)、抗抑郁药等是核心,需遵医嘱长期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家庭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可帮助患者应对症状、改善社会功能。
  3. 物理治疗: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用于难治性抑郁或精神分裂症。
  4. 康复训练:职业康复、社交技能训练等有助于患者重返社会。

家庭照护与社会支持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 家庭照护要点
    • 创造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避免冲突;
    • 学习疾病知识,识别复发征兆(如睡眠紊乱、情绪波动);
    • 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协助管理药物。
  • 社会支持:减少歧视,推动社区康复服务,提供就业支持,帮助患者融入社会。

预防与早期干预

虽然重性精神病难以完全预防,但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

  • 高危人群识别:有家族史、出现短暂精神病性症状或明显功能下降者需警惕。
  • 心理社会干预:通过压力管理、情绪调节技巧训练降低发病风险。
  • 公共卫生宣传: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鼓励及早就诊。

常见症状与应对策略简表

症状类型 具体表现 应对建议
幻觉/妄想 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坚信被监视或迫害 保持冷静,不争辩,及时就医
抑郁情绪 持续悲伤、兴趣丧失、自杀念头 陪伴倾听,协助寻求专业帮助
躁狂发作 情绪高涨、言语增多、冲动消费 限制环境刺激,确保安全,引导就医
自伤/自杀风险 谈论死亡、安排后事、赠送物品 立即干预,移除危险物品,送急诊

相关问答FAQs

重性精神病能治愈吗?
目前重性精神病尚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功能可显著改善,长期维持治疗能降低复发风险,帮助患者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正常生活。

家人如何帮助患者坚持服药?

  • 简化服药方案:使用药盒或提醒工具;
  • 观察药物副作用:如嗜睡、体重增加等,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
  • 正面强化:对按时服药的行为给予鼓励,避免指责;
  • 与医生合作: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治疗和社会支持,重性精神病患者完全可以实现症状缓解和功能恢复,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