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校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复杂化和安全风险多元化,江苏省始终将学校安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教育体系,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构建全方位安全教育体系
江苏省学校安全教育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形成了覆盖“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应急演练、家校协同”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安全教育必修课,内容涵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防欺凌、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12个核心领域,确保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南京市将安全教育融入地方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2课时,并通过“安全教育平台”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学生参与率达100%。
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
为提升教育实效,江苏省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安全教育”模式,开发VR安全体验馆、互动式教学课件等,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如苏州市某中学通过VR技术模拟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等场景,学生实操能力显著提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安全教育周”“安全知识竞赛”“情景剧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徐州市组织“小小安全员”实践岗,让学生参与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增强责任意识。
强化应急演练与能力提升
实战化演练是检验安全教育成果的关键环节,江苏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以上综合性应急演练,涵盖火灾逃生、地震避险、防踩踏、反恐防暴等科目,演练前制定详细方案,明确疏散路线、责任分工和避险区域;演练后进行总结评估,优化应急预案,南通市某小学联合消防、医疗等部门开展“校车安全逃生演练”,通过模拟车辆起火、学生自救、医护救援等环节,提升师生应急处置能力,2025年全省学校应急演练覆盖率达98%,学生应急知识知晓率较三年前提升35%。
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安全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江苏省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机制,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引导家长履行监护责任,联动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开展“安全进校园”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担任校外安全辅导员,无锡市推出“家校安全共育平台”,定期推送安全提示和育儿指导,形成教育合力,全省校园实现“一键报警”系统全覆盖,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置“护学岗”,构建起校园安全“防护墙”。
聚焦重点领域专项治理
针对学生群体易发安全问题,江苏省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在防溺水方面,重点地区学校建立“每日提醒、周末节假日重点巡查”制度,在危险水域设置警示标识和救生设施;在校园欺凌防治上,出台《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实施细则》,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干预及事后辅导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全省中小学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2025年投入专项资金建设100个标准化心理辅导室。
安全教育成效显著
通过持续努力,江苏省学校安全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2025年全省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率较2025年下降42%,校园安全事故起数减少58%,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明显增强,无锡市某中学通过系统化安全教育,连续三年实现校园安全“零事故”,获评“全国平安校园示范校”,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科学的教育体系、创新的实践形式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未来发展方向
面向未来,江苏省将进一步推进安全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发AI智能教学系统,实现个性化安全指导;完善安全教育资源库,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安全教育专业化水平,探索将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长效机制,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问答FAQs
问:如何判断学校安全教育是否有效?
答:评估学校安全教育效果可从三个维度综合考量:一是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程度,通过问卷调查、笔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交通、消防、防溺水等知识的知晓率;二是学生安全行为表现,观察其是否遵守安全规则、是否掌握基本自救技能;三是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率,包括意外伤害、欺凌事件等数据的量化分析,还可通过应急演练成功率、家长满意度调查等辅助判断。
问: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开展安全教育?
答:家长需主动与学校保持沟通,关注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家中同步强化教育引导;以身作则,遵守交通规则、安全用电等,为孩子树立榜样;利用生活场景渗透安全教育,如外出时讲解交通安全常识,居家时进行防火防骗演练;定期与孩子交流心理状态,关注其情绪变化,预防校园欺凌和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