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教育部国际司政策法规处最新政策有哪些变化?

教育部国际司政策法规处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领域的重要政策制定和指导部门,承担着统筹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完善涉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职责,其工作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政策设计,为教育对外开放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教育部国际司政策法规处

主要职能与工作定位

教育部国际司政策法规处的主要职能围绕“政策制定”“法规完善”“战略规划”三大核心展开,具体包括:

  1. 政策研究与制定:跟踪全球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实际,牵头起草或修订教育国际合作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明确教育对外开放的方向、目标和路径。
  2. 法规体系建设:统筹涉外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海外办学、来华留学等领域的管理,保障教育交流合作的合法合规性。
  3. 战略规划与协调:参与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顶层设计,协调与外交、科技、文化等部门的工作,推动教育国际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国家战略。

重点工作领域

(一)涉外教育政策优化

政策法规处聚焦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新需求,持续优化涉外政策体系,在来华留学方面,推动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完善奖学金政策、质量标准和服务保障;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细则,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合作质量。

(二)教育国际规则参与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我国教育规则与国际接轨,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项目,推广我国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增强我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话语权。

(三)风险防控与权益保障

针对教育国际合作中的潜在风险,政策法规处加强涉外法律风险研判,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在海外留学人员安全、中外合作办学纠纷调解等方面,出台指导性文件,维护教育主体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政策创新与实践案例

近年来,政策法规处在推动教育政策创新方面取得多项突破:

  •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牵头制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沿线国家累计建立200多个海外“鲁班工坊”,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
  •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政策支持高校输送人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任职,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 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教育”国际合作,建设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境流动。

未来工作方向

面向未来,政策法规处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 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教育领域制度型开放,试点放宽外资办学准入限制。
  2. 加强区域教育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教育国际化,打造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示范区。
  3. 完善涉外法治体系:修订《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适应数字化、跨境化教育新趋势。

教育国际司政策法规处近年重点工作领域一览表

工作领域 主要任务 政策文件/案例举例
涉外教育政策 优化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政策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
国际规则参与 推动我国教育标准国际化,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议程贡献
风险防控 建立海外留学安全预警机制,规范涉外教育市场秩序 《关于规范自费出国留学服务市场的通知》
数字教育合作 推动跨境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全球教育数字化行动倡议”

FAQs

教育部国际司政策法规处与地方教育部门的涉外管理职能有何区别?
答:教育部国际司政策法规处主要负责全国性涉外教育政策的制定、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侧重宏观指导和法规体系建设;地方教育部门则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负责具体政策的落地执行、属地监管和服务保障,例如审批地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本地来华留学生等,二者形成“中央统筹、地方落实”的协同管理机制。

如何申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要经过哪些政策审批流程?
答:申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遵循《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流程主要包括:

  1. 筹备申报:高校与外方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办学方案,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初审;
  2. 专家评议:通过省级初审后,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议,重点审核办学资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
  3. 审批与公示:教育部根据评议结果作出批准决定,并通过官网公示项目信息,最终颁发《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政策法规处全程参与政策指导和法规把关,确保项目符合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