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政策的核心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围绕课程改革、师资建设、评价体系、安全保障等关键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构建更加公平、优质、均衡的中小学教育生态。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教育局强调,中小学课程设置需坚持“五育并举”,在保证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地位,明确要求小学每周不少于1节劳动课,初中保证艺术类课程占比不低于9%,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和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鼓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丰富科普、文体、艺术等兴趣小组活动,严禁利用课后服务集体补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育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局通过多项举措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一是完善教师招聘机制,重点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确保师资配置均衡;二是实施“名师工程”,建立省、市、校三级骨干教师培养体系,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三是保障教师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并逐步提高班主任津贴和教龄补贴。
针对农村教师短缺问题,政策还推行“银龄讲学计划”和“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退休教师和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每年交流教师比例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0%。
优化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倾向
为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教育局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方面,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维度,作为升学参考依据;在学校评价方面,淡化升学率指标,重点关注课程实施、师资建设、学生满意度等过程性指标;在教师评价方面,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不再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
表: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指标
| 评价维度 | 具体内容 |
|----------------|--------------------------------------------------------------------------|
| 品德发展 | 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 |
| 学业水平 | 学科核心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
| 身心健康 | 体质健康监测、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能掌握 |
| 艺术素养 | �审美情趣、艺术特长参与度 |
| 劳动与社会实践 | 劳动技能、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经历 |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促进教育公平
针对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教育局实施了一系列均衡发展举措:一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02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已超98%;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治理”,通过名校带弱校、城乡结对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是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落实“两为主”政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随迁子女平等入学,同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覆盖偏远地区学校,通过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缩小数字鸿沟。
强化校园安全与健康管理,守护学生成长
安全是教育的底线,教育局要求中小学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消防、防震、防溺水等应急演练,配备专职保安和一键报警装置,在健康管理方面,严格落实“双减”下的睡眠管理,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加强近视防控,教室采光照明达标率100%,严禁学生带手机进入课堂。
针对心理健康问题,政策要求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辅导。
深化家校社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
教育局强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等方式,提升家长教育素养;联合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职业体验、科普教育等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FAQs
如何理解“双减”政策下作业管理的具体要求?
答:“双减”政策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作业设计应注重质量和实效,避免机械重复,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教育局如何保障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答:通过三项举措保障农村教育质量: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配齐实验室、图书馆等功能教室;二是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共享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三是实施“农村教师专项计划”,提高乡村教师补贴,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确保农村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