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区安全教育是煤矿安全生产体系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与企业的稳定运营,作为井下作业的高风险行业,采煤工作面面临着瓦斯、水害、顶板、火灾等多重威胁,而系统化、常态化的安全教育能够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风险辨识能力和应急处置技能,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本文将从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实施方式及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全面剖析采煤工区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核心要点。

明确安全教育核心目标,筑牢思想防线
采煤工区安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具体涵盖三个层面:
一是强化安全意识,通过典型事故案例警示、安全法律法规解读等方式,让矿工深刻认识到“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杜绝“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行为,通过组织观看《煤矿典型事故警示教育片》,剖析瓦斯爆炸、顶板垮塌等事故的直接与间接原因,让矿工直观感受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
二是提升风险辨识能力,针对采煤工作面的动态作业环境,教育矿工掌握“人、机、环、管”四类风险的辨识方法,如采煤机割煤时的粉尘风险、液压支架移架时的顶板风险、巷道贯通时的瓦斯风险等,通过“风险辨识口诀”“岗位风险清单”等工具,帮助矿工快速识别作业中的危险源。
三是规范应急处置技能,围绕瓦斯超限、火灾、透水等突发场景,开展模拟演练,确保矿工熟练使用自救器、灭火器、急救包等设备,掌握避灾路线与互救技能,每月组织一次“无预警应急演练”,模拟工作面瓦斯涌出异常,训练矿工按程序停电、撤人、汇报,提升实战能力。
构建分层分类教育内容,突出岗位针对性
采煤工区安全教育需结合不同岗位(采煤机司机、液压支架工、刮板输送机司机、泵站工等)的职责与风险点,设计差异化的教育内容,确保“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一)通用安全知识教育
所有岗位人员均需掌握的基础内容包括:
- 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中与采煤作业相关的条款,以及工区内部的“岗位安全责任制”“作业流程标准化”等制度;
- 灾害防治知识:瓦斯、煤尘、顶板、水、火五大灾害的成因、征兆及预防措施,如“敲帮问顶”操作规范、瓦斯监测仪的使用方法;
- 自救互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急救知识,自救器的佩戴与使用,避灾路线的熟记。
(二)岗位专项技能教育
针对不同岗位的核心风险,开展专项培训:
| 岗位 | 核心风险点 | 教育重点内容 |
|------------------|-------------------------------|-------------------------------------------------|
| 采煤机司机 | 滚筒伤人、粉尘超标、电气失火 | 采煤机操作规程、喷雾降尘系统检查、紧急停机流程 |
| 液压支架工 | 顶板垮塌、支架歪倒、挤伤人员 | 支架初撑力达标标准、移架顺序与安全距离、顶板支护质量检查 |
| 刮板输送机司机 | 链条断裂、物料飞溅、设备过载 | 输送机紧链操作、信号联络规范、过载保护装置调试 |
| 泵站工 | 液管爆裂、高压液体伤人、油品泄漏 | 泵站压力设定、液管检查与更换、泄漏应急处置 |
(三)新技术与新工艺培训
随着智能化采煤设备的普及,安全教育需同步升级,针对智能化工作面的远程操控系统、AI视频监控装置、5G通信技术等,开展“理论+实操”培训,确保工人掌握新设备的安全操作要点与故障排查方法,避免因技术不熟练引发事故。
创新教育实施方式,提升培训实效性
传统的“念文件、划重点”式教育已难以满足现代煤矿安全管理需求,需结合矿工认知特点,采用多元化、互动化的教学手段。
(一)理论教学与实操演练相结合
- 理论教学:采用“PPT课件+短视频+VR模拟”模式,将抽象的安全知识可视化,通过VR技术模拟“工作面瓦斯爆炸”场景,让矿工沉浸式体验事故发生过程,增强记忆点;
- 实操演练:在井下模拟工作面设置“安全实训角”,配备采煤机、液压支架等设备模型,让矿工在真实环境中练习标准化操作,如“支架工移架七步法”“采煤机司机割煤手势信号”等。
(二)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相融合
定期组织“事故案例分析会”,选取本矿或同行业近期发生的典型事故,让矿工分组讨论“事故原因、违规环节、整改措施”,并通过“角色扮演”还原事故场景,让矿工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深化对安全规范的理解。
(三)日常教育与专题培训相衔接
- 日常教育:利用班前会5分钟开展“每日一题”“每周一案”,针对当日作业重点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工区宣传栏设置“安全曝光台”,公示“三违”行为与整改情况;
- 专题培训:每年雨季前开展“水害防治专题培训”,年底开展“年度安全知识竞赛”,通过以赛促学巩固教育成果。
健全教育保障机制,确保长效化运行
安全教育的持续有效离不开制度、人员、资源的全面保障。
(一)建立责任落实机制
明确工区区长为安全教育第一责任人,安全副区长具体负责,技术员、班组长分级落实,将安全教育纳入绩效考核,与工资奖金直接挂钩,规定每月安全教育参与率不低于95%,考核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合格方可上岗。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由矿安全专家、技术骨干、优秀班组长构成的“内训师团队”,定期参加“教学方法”“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授课能力;同时邀请外部专家、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三)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采用“笔试+实操+日常表现”三位一体考核方式:笔试重点考察安全知识与风险辨识能力,实操考核标准化操作流程,日常表现包括“三违”次数、安全建议贡献等,考核结果作为岗位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激发矿工学习主动性。
相关问答FAQs
问1:采煤工区安全教育中,如何提高一线老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答:针对老员工“凭经验办事”“轻视理论培训”的心理,可采取“差异化激励+案例触动”策略:一是将培训与技能等级认证挂钩,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可晋升技能等级,享受相应津贴;二是选取“老员工因经验主义导致事故”的真实案例,组织“现身说法”座谈会,让其反思经验与安全规范的冲突点;三是设置“师徒结对”机制,由老员工担任新员工导师,通过“教学相长”增强其责任感与参与感。
问2:智能化采煤设备普及后,安全教育应重点调整哪些内容?
答: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对安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重点调整三方面内容:一是增加“智能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如远程操控系统的启停流程、AI监控异常报警的处置方法;二是强化“数据安全意识”,培训矿工正确解读设备运行数据(如液压支架压力曲线、采煤机电机温度),通过数据预判风险;三是补充“网络安全知识”,防止因黑客攻击、系统故障导致设备失控,确保智能化作业环境下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