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前教育方针政策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学前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政策演进与核心目标
我国学前教育方针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从“以养为主”到“保教结合”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前教育主要服务于妇女解放和劳动生产,以看护儿童为主;改革开放后,逐渐强调教育功能;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学前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明确了“广覆盖、保基本”的发展目标,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是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当前,政策核心聚焦于“幼有所育”,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与实施路径
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
政策强调通过多种形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包括鼓励公办园发展、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等,要求每个乡镇至少设1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等方式引导民办园降低收费,提供普惠性服务,建立幼儿园分类管理机制,将幼儿园分为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和非营利性民办园,并实施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质量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政策要求严格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强调“持证上岗”,同时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保障待遇方面,明确公办园教师事业编制,普惠性民办园教师享受与公办园教师同等的工资保障、社会保险和职称评定待遇,还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等项目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学前教育,缓解农村和偏远地区师资短缺问题。
规范办园行为与保教质量
政策严禁“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幼儿园科学保教提供了具体指导,明确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与教育建议,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财政支持、评优评先等挂钩,推动幼儿园规范办园、提升质量。
强化经费保障与监管机制
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政策要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投入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占比,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地方财政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加强经费监管,防止挪用挤占,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政策成效与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全国幼儿园总数达29.17万所,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农村地区办园条件有待改善,教师专业水平仍需提升,政策将重点向“提质”转变,推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薄弱环节改造,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让每个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政策要点概览
| 政策领域 | |
|---|---|
| 资源供给 | 扩大公办园,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实现乡镇中心园全覆盖,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80% |
| 师资建设 | 严格准入,完善培养培训,保障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 |
| 保教质量 | 禁止“小学化”,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 经费保障 | 建立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经费监管 |
FAQs
问题1:国家如何保障普惠性幼儿园的质量?
解答:国家通过建立分类评估和动态监管机制保障普惠性幼儿园质量,制定《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对园舍条件、安全卫生、保教质量、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对普惠性民办园实行“限价不限质”,要求其达到办园标准才能享受财政补贴,同时引入家长和社会监督,确保普惠性幼儿园在降低收费的同时不降低教育质量。
问题2:学前教育政策如何应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解答:政策从“扩供给、降成本、强监管”三方面入手解决“入园难、入园贵”,一是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扩大资源供给,增加学位数量;二是建立普惠性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政府对普惠性园给予生均补贴,降低收费水平;三是加强收费监管,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规范民办园收费行为,严禁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切实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