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度重视听障大学生的教育公平与发展权益,通过一系列专项政策构建起覆盖入学、学习、就业全链条的支持体系,为听障学生融入高等教育、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坚实保障。

招生考试:多元通道保障入学机会
针对听障学生的特殊需求,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招生中实施“阳光高考+特殊类型招生”双轨制,允许听障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提供合理便利,如延长考试时间、配备手语翻译或文字提示等;支持高校单列计划招收听障学生,主要面向应用型专业,2025年修订的《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听力残疾考生可申请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等辅助设备,或使用免外语听力考试的特殊政策,全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具备听障学生招生资格,形成了以本科院校为主、高职专科为补充的招生格局。
教育教学:支持体系贯穿培养全过程
在培养环节,教育部要求高校建立“一人一策”支持机制,课程层面,推行融合式教学,教师需配备实时字幕系统、手语翻译,或提供课程讲义电子版;实践层面,实验实训课程根据听障学生特点调整操作流程,增加视觉化辅助工具,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融合教育实验班”为听障学生配备专属学业导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则开发了针对听障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教育部通过“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支持高校建设无障碍校园,包括教室配备助听设备、图书馆提供盲文和有声读物、宿舍安装闪光门铃等设施,确保学习环境无障碍。
就业指导:精准帮扶助力职业发展
为破解听障学生就业难题,教育部联合人社部实施“残疾人就业促进专项行动”,高校需建立就业帮扶台账,为听障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咨询、技能培训推荐,并对接用人单位开发适配岗位,政策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时,应同等对待听障求职者,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2025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听障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高校每年至少举办2场专场招聘会,企业招聘信息需同步提供手语视频或文字版说明,数据显示,近年来听障大学生就业率逐年提升,2025年已达76%,较2025年增长12个百分点。
政策保障:制度体系持续完善
教育部将听障大学生教育纳入《“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高校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听障学生生均支持经费标准提高至每年不低于5000元,通过“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师资培训,每年组织高校教师参加手语沟通、融合教育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超万人次,在经费保障方面,中央财政设立特殊教育补助资金,重点支持高校听障学生助学金、辅助设备购置及无障碍改造项目。
政策实施成效概览
| 政策领域 | 核心措施 | 实施成效(截至2025年) |
|---|---|---|
| 招生考试 | 单列计划、合理便利 | 200+高校具备招生资格,年招生超3000人 |
| 教育教学 | 融合教学、无障碍校园建设 | 本科高校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达85% |
| 就业支持 | 专场招聘、岗位适配 | 听障大学生就业率76%,企业岗位适配率提升40% |
| 师资与经费 | 师资培训、专项补助 | 累计培训教师超万人次,生均支持经费提高至5000元 |
相关问答FAQs
Q1:听障大学生在高考中可以申请哪些合理便利?
A:根据教育部规定,听障考生可申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便利:①外语科目免试听力,按“笔试成绩×1.25”计入总分;②考试时间延长30%-50%;③配备手语翻译或文字提示员;④使用助听设备或佩戴人工耳蜗;试卷提供大字版或盲文版,考生需向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提交申请,并提供残疾证明及相关医疗材料。
Q2:高校如何为听障大学生提供就业支持?
A:高校主要通过三方面提供支持:①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提供职业测评和岗位推荐;②联合企业开发适配岗位,如设计、计算机、手语翻译等,并协调企业提供手语面试官;③举办专场招聘会,邀请接纳听障员工的企业参与,同步提供手语翻译和岗位信息视觉化服务,高校还与残联合作,为听障学生提供创业补贴和孵化基地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