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教育局最新政策

近年来,昆明市教育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领域的最新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昆明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以下从多个维度解读最新政策的核心内容。
基础教育: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
学位保障与学校建设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学位供需矛盾,昆明市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0万个,重点推进主城区及开发区的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2025年,全市计划新建中小学20所,改扩建30所,预计新增学位4.2万个,政策要求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确保“住有所学”。 -
“双减”政策深化落实
在“双减”背景下,昆明市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求义务教育学校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涵盖作业辅导、兴趣拓展、体育艺术等活动,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规范培训收费和行为。 -
集团化办学与学区化治理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昆明市推动优质学校组建教育集团,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模式,实现管理经验、师资力量的共享,全市已组建教育集团58个,覆盖学校236所,惠及学生超30万人。
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
-
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昆明市整合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重点建设1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和5所优质高职院校,打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旅游服务等特色专业群,政策鼓励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025年计划新增校企合作实训基地50个。 -
推动普职协调发展
为拓宽学生成长路径,昆明市在中职学校推行“职教高考”制度,支持中职学生通过技能考试升入应用型本科或高职院校,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选择。
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
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昆明市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政策要求定期开展师德专题培训,建立教师信用档案,对有偿补课、学术不端等行为严肃处理。 -
教师培养与待遇保障
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每年选派500名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研修,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确保县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2025年,全市计划招聘新教师3000名,重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
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智慧教育
-
智慧校园全覆盖
昆明市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中小学智慧校园全覆盖,建设“昆明教育云平台”,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市已有60%的学校完成智慧校园建设。 -
师生数字素养提升
政策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开展“数字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编程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保障平等受教育权
昆明市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要求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均设立特殊教育学校,推行“特教+普教”融合教育模式,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教资源教室,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特殊教育学位500个。
政策实施保障措施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昆明市建立了“市级统筹、区县主责、学校落实”的工作机制,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加强督导评估,将政策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
昆明市教育局最新政策要点概览
| 领域 | 目标 | |
|---|---|---|
| 基础教育 | 新增学位10万个;深化“双减”;推进集团化办学 | 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
| 职业教育 | 建设10所高水平中职校;推行“职教高考” |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 |
| 教师队伍建设 | 实施“名师名校长”计划;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 教育数字化 | 2025年实现智慧校园全覆盖;建设“昆明教育云平台” | 赋能智慧教育 |
| 特殊教育 | 普特融合;新增500个学位 | 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 |
相关问答FAQs
Q1:昆明市“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有哪些具体要求?
A1:昆明市严格执行“双减”政策,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培训机构必须公示收费标准、教师资质等信息,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将联合开展专项检查,对违规机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Q2:非昆明户籍子女在昆明入学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A2:非昆明户籍子女入学需满足“居住证+社保+劳动合同”等条件,具体为:父母一方持有昆明市有效居住证,且在昆连续缴纳社保满1年(截至入学当年8月31日),同时提供合法稳定住所证明,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可由居住地所在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到有空余学位的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确保“应入尽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