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开篇与结尾,如同文章的门户与归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段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需如晨钟般清越,引人入胜;尾段则是全文的“精神升华”,应似暮鼓般悠长,余韵绵长,二者不仅是结构的起点与终点,更是思想情感的凝聚点,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整体质感与表达效果。

首段:立意之基,引人入胜
作文首段的核心任务在于“破题”与“立意”,即快速点明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优秀的首段需具备三个特质:精准性、吸引力与方向性。
精准点题,明确核心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文章核心观点或主题,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散文,开篇即点题能避免内容散漫,为全文奠定基调,以“成长”为主题的记叙文,可开门见山:“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蜕变,而是在无数个平凡日夜里,被泪水与欢笑浸润的种子,终在某一刻破土而出。”读者能迅速抓住文章脉络。
多样开篇,吸引注意
为避免千篇一律,首段可采用多种手法增强吸引力:
- 场景描绘法:通过具体场景营造氛围,如“暮色中的老街,青石板路被雨水浸润,泛着微光,像极了记忆里爷爷讲述的旧时光。”(适用于记叙文)
- 设问反问法:以问题引发思考,如“我们是否曾在深夜叩问自己:所谓‘成功’,究竟是世俗定义的标签,还是内心的丰盈与安宁?”(适用于议论文)
- 引用化用法:借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提升文采,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的词句道尽了人生的漂泊与追寻,而我的追寻,始于那座沉默的图书馆。”(适用于散文)
承上启下,铺垫下文
首段还需自然过渡到后续内容,或交代背景,或暗示情节发展,在议论文中可先引出社会现象,再提出观点:“当‘内卷’成为流行词,年轻人陷入焦虑的漩涡,却鲜有人思考:真正的竞争力,究竟来自无休止的模仿,还是独一无二的创造?”由此引出“创新精神”的分论点,逻辑清晰,衔接紧密。
尾段:收束全文,升华主题
尾段是文章的“压舱石”,需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实现情感的升华或思想的深化,其核心在于“回应开头、总结观点、留下余味”。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优秀的尾段往往与首段形成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若首段以“老街”为场景,尾段可回归此景:“再次走过暮色中的老街,青石板路依旧,却多了几分岁月的温度,原来,所谓成长,便是带着记忆的馈赠,坚定地走向下一段旅程。”这种呼应不仅强化了结构,更深化了情感。
总结观点,强化主旨
尾段需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核心观点,避免重复分论点,而是提炼出更高层次的思考,议论文探讨“阅读的意义”,尾段可总结:“阅读不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与灵魂的对话,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得以跳出生活的局限,看见更广阔的天地,也遇见更真实的自己。”
升华主题,引发共鸣
若想文章更具感染力,尾段需跳出具体内容,上升到普遍价值或人生感悟,引发读者共鸣,写“一次志愿服务”的经历,尾段可升华:“那天的阳光很暖,孩子们的笑声很甜,我忽然明白,所谓‘奉献’,并非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用微光点亮另一双眼睛的瞬间,而这样的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世界的星河。”
留白余味,引人深思
好的尾段不必“说尽”,可适当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步履不停,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这种含蓄的表达,往往比直白的结论更具张力。
首段与尾段的写作技巧对比
为更直观理解二者的异同,可通过表格对比其写作要点:
| 维度 | 首段 | 尾段 |
|---|---|---|
| 核心功能 | 破题立意,吸引读者 | 总结升华,收束全文 |
| 写作重点 | 点明主旨、营造氛围、铺垫下文 | 首尾呼应、提炼观点、引发共鸣 |
| 常见手法 | 场景描绘、设问反问、引用化用 | 总结概括、情感升华、留白余味 |
| 语言风格 | 简洁明快、富有悬念 | 凝练深刻、余韵悠长 |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避免首段和尾段内容重复?
A1:首段与尾段的重复是写作中常见的问题,避免重复的关键在于“分工明确”——首段侧重“提出”与“引入”,尾段侧重“与“升华”,首段可提出“成长需要勇气”的观点,并列举具体现象;尾段则不必重复现象,而是上升到“勇气是穿越人生风雨的翅膀,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的哲理层面,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跨越,可通过变换句式、调整角度(如首段从“个人经历”切入,尾段从“普遍意义”收束)来增强区分度。
Q2:如果作文篇幅较短,首尾段应该如何控制字数?
A2:短篇幅作文(如600字以内)的首尾段需“精炼而有力”,首段建议控制在50-100字,用1-2句话点题,搭配一个简短的场景或问题即可,避免冗长铺垫,尾段同样需简洁,约50-80字,重点总结核心观点,用一句富有感染力的话收尾,短篇议论文《论坚持》,首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尾段:“坚持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算数,让我们以恒心为笔,书写无悔的青春。”这样既突出重点,又避免喧宾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