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两会学前教育新政策对入园难、师资待遇有何具体改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学前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正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向更加普惠、优质、均衡的方向迈进。

政策导向: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两会对学前教育的政策部署始终围绕“普惠”与“质量”两大核心目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进一步凸显了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通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这一关键指标,推动学前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城市薄弱区域倾斜,据统计,截至2025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策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的方式,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与运营;二是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家庭、幼儿园的责任边界,合理控制保教费标准;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等方式,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师资建设: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水平

教师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保障,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相关政策也随之落地,2025年教育部发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专业合格率均达到100%,并逐步提高公办园在编教师比例。

为提升师资质量,政策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完善培养体系,加强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健全培训机制,建立覆盖新教师、骨干教师、园长的分层培训网络;三是保障教师待遇,确保公办园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民办园教师工资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以上,政策还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将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指标。

质量提升:从“有园上”到“上好园”

随着普惠性资源的大幅增加,学前教育的重心逐步转向“提质”,两会提出,要“推动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避免“重硬件、轻内涵”的现象,政策从课程、安全、评价三个维度推动质量提升:

  1. 课程改革: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禁止“小学化”倾向,鼓励幼儿园开发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特色课程。
  2. 安全保障:要求幼儿园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并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3. 质量评价: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办园行为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城乡均衡: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针对城乡、区域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两会政策明确提出“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近年来,国家通过“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农村学前教育推进计划”等项目,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在偏远地区推广“幼教点”模式,为适龄儿童提供就近入园服务;通过“城乡结对”“手拉手”等方式,推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以下为近年来学前教育主要政策目标与进展概览:

政策方向 核心目标 进展与成效
普惠性资源供给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0% 2025年达90.2%,中西部地区覆盖率显著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2025年达98.2%,在编教师比例逐年提高
教育质量提升 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 全国29个省份已实施办园行为评估
城乡均衡发展 农村幼儿园覆盖率提高 2025年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6%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一所幼儿园是否为普惠性幼儿园?
A:普惠性幼儿园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办园性质为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二是收费执行政府指导价,保教费标准低于当地同类公办园;三是面向社会提供普遍性、非营利性学前教育服务,家长可通过当地教育局官网查询普惠性幼儿园名录,或直接向幼儿园索取收费许可证和办园资质证明。

Q2:学前教育“去小学化”具体指什么?家长应如何配合?
A:“去小学化”是指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如拼音、算术、英语等),不得布置书面作业,而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交能力和学习兴趣,家长应配合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不盲目追求“提前学习”,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避免过早施加学业压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