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高校学生课程成绩管理的新政策,明确规范“刷分”行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此次政策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回归教育本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内容涵盖成绩管理原则、刷分界定标准、高校实施路径及配套保障措施等多个维度,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明确指引。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近年来,部分高校学生为追求高绩点或满足保研、留学等功利性需求,反复选修相同课程或选择易得高分的“水课”,导致学习资源浪费、学术风气异化,教育部此次新政策直指这一痛点,明确提出“成绩管理应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成效,禁止以刷分为目的的重复选课行为”,政策核心目标包括: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从“应试刷分”转向“能力提升”;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强化过程性评价,弱化单一考试成绩的权重,推动形成“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良好生态。
政策核心内容解读
(一)明确“刷分”行为界定
政策首次对“刷分”作出明确定义:指学生为单纯提高绩点或成绩排名,在已获得学分的情况下,重复选修相同课程、或选择与自身专业发展无关的低难度课程进行成绩替换的行为,政策区分了“刷分”与“重修补考”的本质差异:后者针对首次考核未达标的学生,旨在帮助其掌握必要知识与能力,属于正常教学范畴;而前者则违背教育公平原则,属于被禁止的投机行为。
(二)规范成绩管理机制
新政策要求高校建立“一次有效、多元评价”的成绩管理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 限制重复选课:学生首次修读课程获得学分后,不得因刷分目的再次选修相同课程;
- 强化过程性考核:课程成绩应增加平时作业、课堂参与、实践项目等过程性评价占比,降低期末考试一次性考核的权重;
- 建立成绩申诉与复核机制:允许学生对成绩异议提出申诉,但需提供充分的学习成果证明,杜绝恶意申诉影响成绩公正性。
(三)优化课程与专业培养方案
政策引导高校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避免课程难度两极分化,要求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定位,核心课程应突出专业基础与能力培养,选修课程则需与专业发展相关,杜绝为迎合刷分需求开设“易过课程”,鼓励高校增设跨学科课程、实践类课程,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
政策实施路径与配套措施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时间表与责任人,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 修订教学管理制度:高校需在6个月内完成学生手册、课程管理办法等文件的修订,将政策要求纳入制度化轨道;
- 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教务系统实现学生选课、成绩记录、学分核算的全流程监控,自动识别并预警重复选课等异常行为;
- 加强教师培训与引导:提升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能力,鼓励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让成绩真实反映学习成效;
- 强化学生诚信教育:将诚信学习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刷分行为视情节给予警告、取消成绩等处分,并记入档案。
政策影响与展望
(一)对学生的影响
新政策将倒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从“功利性刷分”转向“能力导向学习”,学生需更注重课程学习质量而非单纯成绩高低;过程性评价的强化将减少“临时抱佛脚”现象,促进日常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有深造或就业需求的学生,提升真实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而非依赖“刷分”包装的绩点。
(二)对高校的影响
高校需重新审视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教学监控等,长期来看,政策将促进高校形成“以学为中心”的育人文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此次政策是教育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破除“唯分数论”的顽疾,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随着配套措施的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政策实施挑战与应对建议
尽管政策方向明确,但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学生可能通过“跨校选课”“线上课程”等方式变相刷分;部分教师可能因过程性评价增加工作量而产生抵触情绪,对此,建议:
- 加强部门协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高校、社会机构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杜绝刷分漏洞;
- 完善激励政策:对落实政策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教学奖励,调动改革积极性;
- 注重人文关怀:为因政策调整而受影响的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帮助其合理规划学习路径。
相关问答FAQs
Q1:政策是否意味着学生完全不能重修课程?
A1:并非如此,政策禁止的是“以刷分为目的的重复选课”,而针对首次考核未通过(即不及格)的课程,学生仍可通过重修或补考提升成绩,这是保障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权利,高校需明确区分“重修补考”与“刷分重修”的界限,前者正常进行,后者严格禁止。
Q2:如何确保过程性评价的公平性,避免教师主观因素影响成绩?
A2:为确保过程性评价的公平性,政策要求高校制定统一规范,明确评价指标与权重,作业、课堂参与等过程性考核需留存原始记录(如线上提交平台数据、课堂签到表等),并建立成绩复核机制,鼓励采用“教考分离”“匿名评分”等方式,减少主观因素干扰,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