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最新幼儿急救常识表,家长必看这些关键点?

幼儿急救常识一览表

幼儿急救常识一览表

幼儿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阶段,但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意外伤害的风险较高,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能在紧急情况下为孩子争取宝贵时间,降低伤害程度,以下从常见意外伤害类型出发,整理实用的幼儿急救要点,帮助家长和保育人员科学应对突发状况。

常见外伤处理

幼儿外伤多因跌倒、碰撞或锐器划伤引起,需根据伤口类型采取不同措施。

擦伤与裂伤

  • 处理步骤
    (1)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污物;
    (2)用碘伏或酒精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避免直接倒入伤口);
    (3)小伤口用创可贴覆盖,较大伤口用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更换1-2次;
    (4)若伤口较深、出血不止或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 禁忌:不要使用紫药水或红药水,可能影响伤口观察;不要立即缝合深而脏的伤口,需由医生评估感染风险。

出血处理

  • 毛细血管出血(少量渗血):直接按压伤口5-10分钟,多数可止血。
  • 动脉出血(喷射状鲜红色血液):立即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按压伤口,并抬高伤肢,同时拨打急救电话。
  • 注意事项:不要用棉花直接按压,可能残留纤维影响愈合;止血带仅用于四肢大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效时,需标注使用时间,每1-2小时放松1次。

烧烫伤

  • “冲、脱、泡、盖、送”五步法
    (1):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2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
    (2):小心脱去伤处衣物,若粘连不要强行撕扯,可剪开周围衣物;
    (3):在冷水中持续浸泡30分钟,缓解疼痛;
    (4):用干净纱布或保鲜膜覆盖伤处,避免感染;
    (5):若出现水疱、皮肤发黑或面积较大(儿童体表面积超过5%),立即送医。
  • 禁忌:不要涂抹牙膏、酱油等偏方,增加感染风险;不要刺破水疱,以免继发感染。

异物伤害应对

幼儿误食异物、异物入耳/鼻/喉是常见急症,需冷静处理,避免操作不当加重损伤。

气道异物梗阻

  • 识别:幼儿突然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无法发声等症状。
  • 急救方法
    (1)拍背法:让患儿站立或坐位,施救者一手托住胸部,另一手掌根在两肩胛骨之间用力拍打5次;
    (2)胸部冲击法(适用于1岁以下婴儿):让婴儿俯卧于前臂,用手掌根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向下冲击5次;
    (3)海姆立克法(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站在患儿身后,双手环抱腰部,拇指顶住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直至异物排出。
  • 禁忌:不要盲目伸手指挖喉咙,可能将异物推得更深;若患儿意识丧失,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异物入耳/鼻/喉

  • 鼻腔异物:不要用镊子夹取,以免将异物推入深处,可让儿童用嘴呼吸,轻轻压住未堵塞鼻翼,尝试让异物随气流喷出;若无效,需就医处理。
  • 耳道异物:小异物(如小珠子、 insects)可让儿童倾斜患侧耳道,尝试单脚跳使其掉出;不要用水冲洗,避免异物膨胀或移位;尖锐异物或昆虫需立即就医。
  • 咽喉异物:避免吞咽食物或咳嗽,以免划伤黏膜;若异物卡在喉部引起呼吸困难,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法并送医。

突发健康问题处理

幼儿突发高热、惊厥、过敏等情况时,家长需快速识别并采取初步措施。

高热惊厥

  • 表现:体温骤升(常达39℃以上)后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眼球上翻、口吐白沫等症状,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 处理步骤
    (1)让患儿侧卧,解开衣领,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用软垫或衣物保护头部,避免碰撞;
    (3)不要强行按压肢体或往嘴里塞物品,可能导致损伤;
    (4)记录抽搐时间和表现,抽搐停止后立即送医。
  • 预防:发热时及时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并补充水分。

严重过敏反应

  • 诱因:食物(如花生、牛奶)、药物、昆虫叮咬等。
  • 表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伴随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压下降、休克等。
  • 急救
    (1)立即脱离过敏原,如食物过敏需停止进食;
    (2)若患儿有过敏史且备有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立即在大腿外侧肌肉注射;
    (3)拨打急救电话,密切观察呼吸和脉搏,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心肺复苏。

其他常见急症

骨折与脱位

  • 表现:受伤部位肿胀、畸形、无法活动或拒绝触碰。
  • 处理:不要随意搬动或复位,用木板、硬纸板等固定伤肢两端关节,避免移动,立即送医。

电击伤

  • 处理:立即切断电源或用干燥木棒挑开电线,将患儿移至安全区域;检查呼吸心跳,停止心肺复苏并送医。

幼儿急救物品清单

家庭需配备急救箱,定期检查物品有效期,确保随时可用。

物品类别
消毒用品 碘伏棉棒、酒精棉片、无菌纱布、创可贴、止血带
处理工具 镊子、剪刀、体温计、一次性手套、手电筒
药品 退热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抗过敏药(氯雷他定)、烫伤膏
其他 应急联系电话(120、家庭医生)、急救手册、保鲜膜(用于烧烫伤覆盖)

相关问答FAQs

问:幼儿误食小玩具零件后,没有明显症状是否需要就医?
答:即使幼儿没有立即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也需尽快就医,小零件可能卡在消化道(如食管、幽门),导致黏膜损伤、出血或肠梗阻,需通过X光或胃镜检查明确位置,切勿等待症状出现后再处理。

问:孩子摔到头部后,出现哪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答:头部受伤后若出现以下任一情况,需立即送医:① 持续呕吐或喷射性呕吐;② 意识模糊、嗜睡或叫不醒;③ 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应迟钝;④ 鼻腔或耳道流出清亮液体或血液;⑤ 肢体抽搐或无法正常活动;⑥ 头部出现明显凹陷或肿胀,即使无明显症状,也建议观察24-48小时,期间注意精神状态、睡眠和饮食变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