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宣传教育是推进反走私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系统化、多维度、常态化的政策传播,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各界对走私危害的认知,凝聚全民参与反走私的共识,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共治”的反走私工作格局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明确宣传教育核心内容,增强政策针对性
宣传教育需紧扣反走私政策要点,突出“为什么打、打什么、怎么打”,要普及《海关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走私行为的界定标准、法律责任,明确走私不仅触犯法律,更危害经济安全、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结合典型案例,揭露走私活动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如奢侈品走私冲击国内市场、农产品走私威胁食品安全、濒危物种走私破坏生态平衡等,让公众直观认识到“走私无小事,违法必严惩”,还应宣传国家在打击走私方面的决心与成效,如近年来海关、公安等部门开展的“国门利剑”“春雷”等专项行动成果,增强公众对反走私工作的信心。
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升传播实效
针对不同群体特点,需采用差异化宣传策略,对青少年,可制作动画短视频、漫画手册等趣味内容,通过校园课堂、主题班会开展“反走私进校园”活动,从小培养法治意识;对企业,可通过政策宣讲会、线上培训会等形式,解读企业合规经营要求,引导其自觉抵制“水客”“绕关走私”等违法行为;对社区居民,可利用宣传栏、社区广播、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普及“代购走私”“跨境电商走私”等常见手法,提醒公众勿贪小便宜参与走私,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等重要节点,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形成宣传合力
反走私宣传教育需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政府部门应牵头建立宣传联动机制,海关、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共享资源,联合开展“反走私宣传周”“普法进企业”等活动;行业协会可发挥自律作用,组织会员单位签订反走私承诺书,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媒体平台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设反走私专栏,深度报道典型案例和政策解读,营造“反走私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鼓励社会公众通过“12360”海关热线等渠道举报走私线索,形成“全民监督、共同抵制”的治理闭环。
强化宣传教育保障,确保常态长效
为确保宣传教育走深走实,需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保障,各级政府应将反走私宣传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宣传物料制作、平台建设等工作;建立专业宣传队伍,定期开展政策法规和宣传技能培训,提升宣传队伍专业素养;建立宣传效果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公众对反走私政策的认知度,动态调整宣传内容和方式,确保宣传教育精准有效。
反走私政策宣传重点内容概览
| 宣传维度 | |
|---|---|
| 法律法规 | 《海关法》《刑法》中关于走私罪的构成要件、量刑标准;举报奖励机制。 |
| 危害警示 | 走私对国家税收、市场秩序、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典型案例剖析。 |
| 行动成效 | 近年来全国反走私专项行动成果;查获的重大走私案件及处理结果。 |
| 公众参与 | 合法购物的正确途径;举报走私线索的渠道和方法;个人如何避免无意中参与走私。 |
FAQs
问:普通公众如何辨别身边是否存在走私行为?
答:可通过以下特征初步判断:商品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水平且来源不明(如无中文标签、未经正规报关);交易方式隐蔽(如“熟人代购”“非正规快递渠道”);商品类型为高关税、管制品(如奢侈品、烟酒、肉类、珍稀动植物等),若发现可疑情况,可保留证据并向海关或公安机关举报。
问:企业如何避免在经营中涉及走私风险?
答:企业应建立合规经营体系:一是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确保货物来源合法;二是熟悉进出口相关法律法规,如实申报货物信息,不伪报、瞒报、藏匿;三是通过正规报关渠道办理通关手续,留存完整单证;四是定期参加海关组织的合规培训,及时了解政策变化,从源头防范走私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