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急性支气管炎高发季,如何快速判断与应对?

急性支气管炎常识判断

急性支气管炎常识判断

急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该病多发生于季节交替时期,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较为易感,了解其常识判断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症状、合理应对,避免病情延误或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以下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病因与诱因

急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 感染性因素

    • 病毒感染:最常见,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占急性支气管炎病例的90%以上。
    • 细菌感染:较少见,多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
  2. 非感染性因素

    • 环境刺激:如空气污染(烟雾、粉尘)、化学气体(氨气、氯气)、冷空气等。
    • 过敏反应: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能诱发支气管炎症。
    • 其他:如胃食管反流、慢性鼻窦炎分泌物吸入等。

典型症状

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通常起病较急,病程一般为1-3周,具体表现如下:

  1. 初期症状

    • 类似感冒,如鼻塞、流涕、咽痛、低热(部分患者可无发热)。
    • 刺激性干咳,常为首发症状,夜间或清晨加重。
  2. 进展期症状

    • 咳嗽加剧,可咳出黏液性痰,部分患者痰中带血丝(因毛细血管破裂)。
    • 伴胸闷、气短,活动后明显。
    • 听诊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3. 恢复期症状

    • 咳嗽逐渐减轻,但可能持续数周,尤其吸烟者或老年人。
    • 若症状超过3周未缓解,需警惕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疾病。

诊断与鉴别

常规诊断方法

  • 病史询问: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接触史、环境暴露史或过敏史。
  • 体格检查:肺部听诊可闻及呼吸音粗糙、干湿啰音;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咽部充血等。
  • 辅助检查
    •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 胸部X线:多无明显异常,或可见肺纹理增粗,用于排除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 病原学检测:如鼻咽拭子病毒抗原检测、痰培养等,必要时明确病原体。

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避免误诊:
| 疾病名称 | 鉴别要点 |
|--------------------|-----------------------------------------------------------------------------|
| 肺炎 | 高热、咳脓痰、胸痛,肺部听诊有实变体征,X线见片状阴影。 |
| 慢性支气管炎 | 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每年持续至少3个月,连续2年以上,多见于长期吸烟者。 |
| 支气管哮喘 |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
| 百日咳 |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回声,多见于儿童,病原学检测可确诊。 |

治疗与管理

急性支气管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数患者可自愈,具体措施如下:

  1. 一般治疗

    • 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刺激。
    • 戒烟,包括二手烟。
  2. 药物治疗

    • 止咳祛痰:如右美沙芬(干咳)、氨溴索(痰液黏稠者)。
    • 解热镇痛: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缓解发热、咽痛。
    • 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细菌感染或有明确指征者,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避免滥用。
    • 支气管扩张剂:喘息明显者可使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
  3. 中医治疗

    可选用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中药,如急支糖浆、川贝枇杷膏等,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预防措施

  1.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2. 避免感染:流感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接触患者后戴口罩。
  3. 减少刺激:改善空气质量,避免接触粉尘、化学气体等过敏原。
  4. 基础疾病管理:积极治疗慢性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等原发病。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急性支气管炎一定会发展为肺炎吗?
解答:不一定,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累及支气管黏膜,而肺炎是肺泡或肺实质的炎症,多数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自愈,仅少数免疫力低下或未及时治疗者可能继发肺炎,若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咳脓痰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肺炎。

问题2:咳嗽超过2周仍未缓解,一定是慢性支气管炎吗?
解答:不一定,咳嗽持续时间长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或咳嗽变异性哮喘等,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需满足“每年咳嗽咳痰至少3个月,连续2年以上”的标准,建议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如肺功能、鼻咽镜等),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