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成都教育国际化政策如何落地?

成都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西部教育高地,近年来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通过系统化政策设计、多元化实践路径和制度化保障措施,构建了开放包容的教育生态体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成都市教育国际化政策

政策背景与目标定位

成都市教育国际化政策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城市”为总目标,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政策明确提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驱动:一方面吸引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另一方面推动本土教育机构参与国际教育合作,提升教育服务国际能力,根据《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25-2025年)》,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20所国际化特色示范学校,引进50个以上国际优质课程项目,培育100名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

核心政策内容

(一)国际化学校建设与管理

  • 分类发展:支持公办学校开设国际部(班),鼓励民办学校引进IB、A-Level等国际课程体系,建立覆盖学前到高中的全链条国际化教育网络。
  • 准入标准:制定《成都市国际办学评估标准》,对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等实施动态监管,确保教育质量。

(二)中外合作办学深化

  • 项目引进:重点引进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等职业教育项目,推动高校与世界百强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学科专业。
  • 平台搭建:依托“中国—欧洲中心”建立中外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每年举办“成都国际教育论坛”,促进政策对话与项目对接。

(三)师资队伍国际化

  • 人才引育:实施“海外名师引进计划”,对具有国际教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安家补贴和科研支持;本土教师每年需完成不少于80学时的国际化培训。
  • 资格互认: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简化外籍教师入境工作审批流程。

(四)学生国际素养提升

  • 交流项目:设立“青少年国际交流基金”,每年资助5000名学生参与海外研学、国际学科竞赛等活动。
  • 课程融合:在公立学校试点“国际理解教育”,将跨文化沟通、全球议题等纳入必修课程。

保障措施与实施成效

制度保障

  • 成立由市教育局牵头,外事、财政、人社等多部门参与的“教育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政策落地。
  • 设立每年2亿元的“教育国际化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和海外交流。

阶段性成果

截至2025年,全市共有国际化学校86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3个,与30个国家的200余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成都七中、成都石室中学等12所学校进入“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校”行列,留学生规模突破3万人次,教育服务贸易年产值达15亿元。

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前政策实施面临三方面挑战:国际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本土课程与国际课程融合深度不足、国际化专业人才储备缺口,未来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1. 均衡化发展:在郊区县布局国际化教育试点,缩小城乡差距;
  2. 课程本土化创新:开发具有成都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体系,避免“全盘西化”;
  3. 数字化赋能:建设“国际教育云平台”,提供跨境课程共享和在线交流服务。

FAQs

问:成都市教育国际化政策是否只针对高端民办学校?
答:并非如此,政策覆盖公办、民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机构,公办学校通过“国际部”和“国际理解教育”项目推进国际化,职业院校侧重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普惠性幼儿园则开展多元文化启蒙教育,确保不同群体共享国际化发展红利。

问:外籍子女在成都就读有哪些便利政策?
答:成都为外籍子女提供多样化就学选择:可申请国际学校(如成都美国学校、德国学校),也可入读公办学校国际部或接收外籍学生的公立学校,政策简化了入学材料审核流程,允许外籍学生参加国内升学考试(如港澳台联考),并开设汉语文化课程帮助其适应本土环境,目前全市共有23所学校具备接收外籍学生资质,在校外籍子女超5000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