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小学教育政策持续优化,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在资源配置、课程改革、师资建设、特殊群体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为全省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四川省通过“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在硬件设施方面,实施“全面改薄”工程,2025-2025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教学仪器、运动场馆、信息化设备“三个全覆盖”,在教师配置上,推行“县管校聘”改革,通过轮岗交流、定向培养等方式,引导优质师资向薄弱学校流动,2025年全省县域内教师交流比例达15%,城乡师资差距逐步缩小,针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设立“教育扶贫专项基金”,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超300万人次。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双减”政策
四川省聚焦“五育融合”,推进小学课程创新,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音体美劳等课程,开发《四川乡土文化》等地方特色教材,增强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和课后服务“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2025年全省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达98.6%,参与学生占比92.3%,规范校外培训,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四川省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每年培训骨干教师5000人次,建设省级名师工作室100个,在教师待遇保障方面,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并设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最高达每月1200元,推进“人工智能+教师”发展工程,通过智慧教育平台为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个性化培训,2025年累计培训教师超20万人次。
关爱特殊群体,保障入学权利
针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四川省构建“精准资助+关爱帮扶”体系,建立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机制,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建设“童伴之家”3000余个,残疾儿童教育方面,推行“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融合模式,2025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2%,随迁子女入学方面,实行“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简化入学流程,保障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四川省小学教育政策重点举措概览
| 领域 | 核心举措 | 成效 |
|---|---|---|
| 资源配置 | “全面改薄”工程、县管校聘改革 | 城乡差距缩小,硬件设施全覆盖 |
| 课程与“双减” | 地方课程开发、课后服务全覆盖 | 学生负担减轻,素质教育落地 |
| 师资建设 | 名师培养计划、乡村教师补助 | 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待遇保障有力 |
| 特殊群体保障 | 留守儿童帮扶、残疾儿童融合教育 | 特殊群体入学率超99% |
FAQs
Q1:四川省如何保障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
A:通过“全面改薄”改善硬件条件,实施“县管校聘”推动教师轮岗,设立专项基金和营养计划,并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共享优质资源,多措并举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Q2:“双减”政策下,四川省小学如何平衡减负与提质?
A:一方面优化作业设计,控制总量和时长;另一方面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开设艺术、体育、科普等特色课程,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课堂效率,确保“减负不减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