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思口语考试中,谈及“children”这一话题时,考生往往需要围绕儿童成长、教育、亲子关系等多个维度展开,这一话题不仅贴近生活,还能考察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及文化认知,以下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与“children”相关的口语表达要点,帮助考生更全面地准备这一高频主题。

儿童成长阶段与特点
儿童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口语描述中,掌握各阶段的核心特征能让内容更具说服力。
幼儿期(0-6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感知世界的关键期,语言能力、情感认知及运动技能快速发展,幼儿通过模仿学习语言,会重复听到单词(如“mama”“puppy”),并通过哭声、表情表达需求,家长此时的陪伴尤为重要,如睡前故事、互动游戏(如“peek-a-boo”)能促进亲子依恋。
童年期(7-12岁)
儿童进入校园后,社交能力、逻辑思维及独立意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形成友谊,理解规则(如“排队”“分享”),并对世界充满好奇(常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学业压力逐渐显现,平衡学习与兴趣(如绘画、足球)成为家长关注的重点。
青少年期(13岁+)
青春期儿童面临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变化,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但也可能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产生焦虑,有效的沟通方式(如倾听而非说教)和尊重其隐私(如不随意翻看日记)对维持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表:儿童成长阶段核心特征
| 阶段 | 年龄 | 发展重点 | 常见行为 |
|----------------|------------|-----------------------------|-------------------------------|
| 幼儿期 | 0-6岁 | 语言启蒙、情感依附 | 模仿发音、依赖照顾者 |
| 童年期 | 7-12岁 | 社交能力、逻辑思维 | 结交朋友、探索兴趣 |
| 青少年期 | 13岁+ | 自我认同、独立意识 | 反抗权威、追求个性 |
现代儿童教育的挑战与趋势
教育是“children”话题的核心,尤其在雅思口语中,常涉及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对比、科技对儿童的影响等。
教育方式的变迁
传统教育强调纪律与知识灌输(如“背诵乘法表”“罚抄写”),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创造力与实践能力,芬兰的“现象教学”让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如“环保主题调研”)整合多学科知识,而非单一课本记忆,中国家长也逐渐从“唯分数论”转向“素质教育”,鼓励孩子参与编程、戏剧等兴趣班。
科技的双刃剑效应
电子设备(如平板、手机)既为儿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育类App、在线课程),也可能导致沉迷游戏、视力下降等问题,家长需合理控制使用时间,例如通过“屏幕时间协议”(如每天1小时,需完成作业后才能使用),并引导孩子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如区分广告与科普内容)。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儿童焦虑、抑郁问题引发关注,考试压力、同伴竞争、家庭期望都可能成为诱因,学校与家长需共同营造支持性环境,例如开设心理辅导课,教导孩子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倾诉),而非忽视负面情绪。
亲子关系的构建与平衡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口语回答时可结合具体场景,描述互动方式与情感联结。
有效沟通的技巧
“积极倾听”是关键,例如当孩子说“今天我被老师批评了”,家长应先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而非直接指责“你又做错什么了?”,定期家庭会议(如每周日晚分享一周趣事)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增强表达欲。
责任与自由的平衡
过度保护(如替孩子整理书包、选择朋友)会削弱其独立性,而放任自流(如无规则使用电子设备)则可能养成不良习惯,合理的做法是“设定边界+给予选择权”,你可以自己决定穿这件外套,但必须戴上围巾,因为今天很冷”。
共同创造回忆
传统家庭活动(如一起做饭、周末郊游)能增进情感联结,包饺子时让孩子参与擀皮、放馅料,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还能留下“这是我们一起做的”温馨记忆。
社会对儿童的责任与保护
儿童不仅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的未来,口语中可提及社会福利、政策支持等宏观视角,展现深度思考。
法律与政策的保障
许多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权益,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儿童享有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虐待、遗弃儿童,并规定“学校不得变相开除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校园营养餐等政策也降低了儿童成长门槛。
社会环境的优化
安全社区、儿童友好型公共设施(如公园滑梯、图书馆儿童区)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日本社区设有“儿童之家”,家长可临时托管孩子,同时参与育儿交流活动;荷兰城市道路设计优先考虑自行车与行人,确保儿童出行安全。
消除歧视与偏见
残障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需要更多关注,中国“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地区儿童上学,“融合教育”政策让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同龄人共同学习,社会应避免“标签化”(如“他是个笨孩子”),而是关注每个儿童的独特潜能。
口语表达实用句型与词汇
围绕“children”话题,积累地道表达能提升回答的流利度与准确性。
描述儿童行为
- “Toddlers are like little sponges, absorbing everything around them.”(幼儿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的一切。)
- “Adolescents often rebel against authority as they seek independence.”(青少年在寻求独立时常常反抗权威。)
讨论教育话题
- “Instead of rote learning, modern education emphasizes critical thinking.”(现代教育强调批判性思维,而非死记硬背。)
- “Screen time can be educational if content is carefully selected.”(如果内容经过精心筛选,屏幕时间也能具有教育意义。)
表达亲子关系
- “Building trust takes time, but it’s the foundation of a strong parent-child bond.”(建立信任需要时间,但它是牢固亲子关系的基础。)
- “Encouraging children to pursue their passions fosters confidence and creativity.”(鼓励孩子追求热情能培养自信与创造力。)
FAQs
雅思口语中如何描述“现代儿童与过去儿童的不同”?
可从科技影响、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三方面对比:过去儿童更多通过户外游戏(如“跳房子”“捉迷藏”)社交,学习依赖课本;现代儿童则通过平板电脑学习在线课程,通过社交媒体交友,但也面临缺乏面对面交流、沉迷虚拟世界等问题。“Unlike children in the past who spent hours playing outdoors, today’s kids often interact with peers through gaming platforms. While this connects them globally, it may reduce real-life social skills.”
如何回答“Should children be given pocket money?”这类观点题?
建议采用“观点+理由+举例”结构:支持观点(培养金钱管理能力)→ 具体理由(学习预算、储蓄、区分“需要”与“想要”)→ 举例(例如给孩子每周10元,让其自行决定是否购买零食或存钱买玩具),同时可补充平衡观点:金额需根据家庭情况调整,避免过度溺爱。“I believe pocket money is beneficial as it teaches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For instance, a child might save up for a month to buy a desired toy, learning delayed gratification. However, parents should set clear rules, like linking it to completing chores, to avoid spoiling th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