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职工急救常识

幼儿在园期间活泼好动,安全防护意识较弱,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不仅是幼儿园教职工的必备技能,更是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以下从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原则、具体急救步骤及预防措施三个方面,系统梳理幼儿园教职工需掌握的急救知识。
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原则
幼儿园常见的意外伤害包括外伤(擦伤、割伤、刺伤)、异物吸入、烫伤、骨折与脱位、高热惊厥等,处理任何意外伤害时,教职工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则:
-
保持冷静,迅速评估
遇到突发情况,首先稳定自身情绪,快速判断幼儿伤情轻重,若意识不清、出血不止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启动应急流程(如拨打120、通知保健医及园长)。 -
确保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在施救前,先确保环境安全(如移开尖锐物品、切断电源等),避免在施救过程中造成新的伤害,处理烫伤时需先脱离热源,再进行降温。 -
科学施救,切勿盲目处理
严格按照急救步骤操作,切忌使用民间偏方,如外伤出血时不随意在伤口上涂抹药粉、牙膏等异物;异物吸入时不强行抠挖,以免异物 deeper。 -
及时记录,做好交接
详细记录意外发生的时间、地点、处理过程及幼儿反应,并与家长、后续值班人员做好信息交接,确保救治连续性。
具体急救步骤与操作要点
(一)外伤出血与伤口处理
幼儿外伤以擦伤、割伤为主,处理不当易引发感染。
| 伤口类型 | 处理步骤 | 注意事项 |
|---|---|---|
| 擦伤(表皮破损,少量出血) | 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去除污垢; 碘伏消毒(从伤口中心向外画圈); 无菌敷料覆盖,暴露晾干(小面积擦伤可不包扎)。 |
避免使用酒精直接消毒,以免刺激伤口;若伤口有泥土、玻璃碎片等,需用无菌镊子清除。 |
| 割伤(边缘整齐,出血较快) | 无菌纱布按压伤口止血(直接压迫法,持续5-10分钟); 止血后用碘伏消毒; 深度割伤需就医,必要时缝合。 |
不要反复揭开查看纱布,以免影响凝血;若出血呈喷射状,提示动脉损伤,需立即加压止血并送医。 |
| 刺伤(细小异物残留) | 用无菌镊子夹出异物(若无法取出,勿强行拔除); 双氧水冲洗伤口,预防厌氧菌感染; 消毒后包扎,24小时内密切观察。 |
禁止挤压伤口,避免异物 deeper;若为生锈铁器刺伤,需及时打破伤风疫苗。 |
(二)异物吸入
幼儿误食小零件、果核、果冻等异物,可能导致气道梗阻,严重时窒息死亡。
判断梗阻程度:
- 轻度梗阻:幼儿能咳嗽、发声,呼吸尚平稳,鼓励其自行咳嗽排出异物。
- 重度梗阻:无法咳嗽、面色发绀、双手掐颈(国际通用窒息信号),需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步骤:
-
1岁以下婴儿:
- 将幼儿俯卧于前臂,头略低于胸,用掌根在两肩胛骨之间拍打5次;
- 若异物未排出,翻转幼儿仰卧于大腿,食指和中指指端冲击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5次,重复操作至异物排出或失去反应。
-
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 站于幼儿身后,双臂环抱其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抵住上腹部肚脐上方);
- 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内上方冲击,直至异物排出或幼儿失去反应(失去反应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预防措施:
- 禁止幼儿玩弄直径<3cm的玩具、硬币、纽扣等小物件;
- 进食时保持安静,避免跑跳、打闹,坚果、果冻等食物需切成小块。
(三)烫伤与烧伤
幼儿皮肤娇嫩,烫伤后需立即处理,以减轻损伤程度。
处理步骤(“冲、脱、泡、盖、送”五字诀):
- 冲:立即用流动冷水(15-20℃)持续冲洗烫伤部位15-20分钟,快速降温,缓解疼痛。
- 脱:小心脱去烫伤部位的衣物(若粘连皮肤,不可强行撕扯,可剪开周围衣物)。
- 泡:在冷水中持续浸泡15-30分钟(疼痛明显时)。
- 盖: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覆盖伤口,避免污染。
- 送:若出现水疱、皮肤破损或烫伤面积>体表5%,立即送医。
禁忌操作:
- 不可涂抹牙膏、酱油、药膏等,以免增加感染风险;
- 不可用冰块直接敷伤口,以免冻伤皮肤。
(四)高热惊厥
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骤升时易出现高热惊厥(表现为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
处理步骤:
-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幼儿侧卧,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窒息。
- 防止受伤:在上下齿间放置压舌板或缠纱布的筷子(避免咬伤舌头),切勿强行按压肢体。
- 物理降温:惊厥停止后,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或贴退热贴。
- 及时送医:惊厥持续>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立即拨打120。
误区提醒:
- 惊厥时不能喂水、喂药,以免误吸;
- 不需要“掐人中”,无法止抽且可能造成皮肤损伤。
急救物品管理与日常预防
-
急救箱配置要求:
- 幼儿园需配备专用急救箱,放置在易取用的位置(如保健室、活动室入口),并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
- 常用物品清单:无菌纱布、创可贴、绷带、碘伏、生理盐水、体温计、退热贴、冰袋、手电筒、剪刀、镊子等。
-
日常预防措施:
- 活动前检查场地、玩具安全性,排除尖锐、易碎物品;
- 加强幼儿安全教育,不玩危险物品,不追逐打闹;
- 定期组织教职工急救培训,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模拟演练,确保技能熟练。
相关问答FAQs
Q1:幼儿流鼻血时,应该立即仰头止血吗?
A:错误,仰头可能导致血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正确做法是:让幼儿坐起,身体前倾,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柔软部)持续压迫10-15分钟,同时用冷毛巾敷额头,若出血不止或反复鼻血,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如鼻炎、血液系统疾病等)。
Q2:幼儿误食异物后,没有明显症状就无需处理吗?
A:错误,部分异物(如纽扣、电池)进入消化道后可能无症状,但电池等尖锐物品可能刺伤消化道,磁力珠可能导致肠梗阻,即使幼儿精神状态良好,也需立即就医,通过X光等检查明确异物位置,并遵医嘱观察或取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