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流行性腮腺炎常识有哪些关键点?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人群对腮腺炎病毒普遍易感,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但近年来成人发病比例有所上升,该病不仅会导致腮腺肿大,还可能引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影响生育功能或造成其他器官损伤,因此了解相关常识对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流行性腮腺炎常识

病原学与传播途径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仅存一种血清型,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鼻咽分泌物及血液中,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并主要侵犯腮腺、睾丸、卵巢、胰腺、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该病的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18天,患者从发病前6天至发病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传染性最强。

临床表现与诊断

典型患者以腮腺肿大为首发症状,多先见一侧肿大,2-3天后对侧亦肿大,或两侧同时肿大,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局部皮肤发亮但不发红,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压痛,张口、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体温多在38℃-40℃,持续3-5天,除腮腺受累外,约10%-20%的患者可并发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男性),表现为单侧睾丸肿大、疼痛;少数女性患者可出现卵巢炎,下腹疼痛;偶可引发胰腺炎,出现上腹剧痛、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合并脑膜炎、脑炎,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

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外周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和唾液中可检测到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发病早期阳性),或恢复期较早期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唾液、尿液、脑脊液中可分离出病毒,根据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不难。

治疗与护理

目前流行性腮腺炎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温盐水漱口,避免进食酸性、辛辣、坚硬食物,以免刺激腮腺分泌加重疼痛,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睾丸炎患者需局部冷敷、托起阴囊,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肿胀;脑膜炎患者需脱水降颅压,控制脑水肿,中医认为该病属“痄腮”范畴,可内服普济消毒饮、板蓝根颗粒等清热解毒中药,外用如意金黄散调敷患处,有助于缓解症状。

护理方面,需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神志及腮腺肿胀情况,尤其注意男性患者有无睾丸肿大,女性患者有无下腹疼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隔离患者至腮腺完全消退(约21天),防止交叉感染。

预防措施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关键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 隔离传染源:一旦发现患者,应立即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且至少发病后5天,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2. 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3. 保护易感人群
    • 疫苗接种: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常规免疫程序中,18月龄儿童接种1剂麻腮风联合疫苗(MMR),6-7岁加强1剂,可有效保护儿童免受感染,未接种疫苗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可自愿自费接种。
    • 被动免疫:对于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如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在暴露后3-5天内注射腮腺炎免疫球蛋白,以减轻症状或降低发病风险。

以下为腮腺炎疫苗接种建议简表:

接种年龄 疫苗类型 接种剂次 保护效果
18月龄 麻腮风联合疫苗(MMR) 第1剂 约97%预防发病
6-7岁 麻腮风联合疫苗(MMR) 第2剂 形成稳固免疫

相关问答FAQs

问:流行性腮腺炎会留下后遗症吗?
答: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患者可能因并发症导致永久性损伤,如青春期男性患睾丸炎后,约30%-50%可能出现睾丸萎缩,极少数影响生育功能;脑膜炎严重者可能遗留智力障碍、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一旦出现并发症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

问:成年人也会得流行性腮腺炎吗?需要注意什么?
答:成年人同样可能感染腮腺炎病毒,尤其是未接种疫苗或未感染过的人群,成人患者症状通常较儿童更重,发热、腮腺肿痛更明显,且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的风险更高,成年人患病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戒烟酒,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高热不退、睾丸肿痛、剧烈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