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寒露养生十常识,哪条最该牢记?

寒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养生需顺应“养收”原则,注重防寒保暖、润燥生津、调节作息,以下为寒露节气养生的十个实用小常识,帮助大家科学度过深秋。

寒露节气养生十个小常识

饮食调理:润燥为要,温补兼顾

寒露时节燥邪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核心,可多吃梨、蜂蜜、百合、芝麻、银耳等润肺生津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炸烧烤之物,以免助燥伤阴,秋季宜“平补”,适当增加山药、莲子、枸杞等健脾益肾的食材,可煮粥或煲汤,如银耳雪梨羹、山药枸杞粥,既能滋阴又可调理脾胃。

起居有常:早睡早起,避寒保暖

《黄帝内经》强调“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寒露过后,昼夜温差加大,建议每晚23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以顺应阳气收敛,晨起可适当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但需注意保暖,尤其头部、颈部和脚部,避免寒邪侵袭,早晚外出时,可备一件薄外套,做到“薄衣御寒,渐次加衣”。

运动适度:轻缓为宜,微汗即止

秋季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阳气,运动时间宜选在上午9点或傍晚,避开正午高温和早晚寒气,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防止受凉感冒。

情志调养:收敛心神,避免悲秋

秋季对应“肺”与“悲”,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悲秋”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调节心情,保持心态平和,多参与户外活动,欣赏秋日美景,以“收神养气”,使情绪安宁,顺应秋收之气。

穴位保健:按揉太溪,滋补肾阴

肾为“先天之本”,秋季易出现腰膝酸软、失眠等肾阴不足症状,每天按揉脚踝内侧的“太溪穴”(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每次3-5分钟,可滋补肾阴、引火归元,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失眠等问题。

足部护理:睡前泡脚,活血驱寒

“寒露不露脚”,脚部是人体第二心脏,保暖至关重要,每晚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水位没过脚踝,可加入生姜、艾叶或花椒,以促进血液循环、驱寒暖身,泡脚后按摩足底,既能缓解疲劳,又能改善睡眠质量。

皮肤保养:保湿润燥,内外兼顾

秋季气候干燥,皮肤易出现干裂、粗糙等问题,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碱性过强的沐浴产品,浴后及时涂抹身体乳,面部可选用保湿型护肤品,每周敷1-2次补水面膜,同时多喝水,保证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由内而外滋润肌肤。

防病措施:预防秋燥,增强免疫

寒露是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高发期,需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湿度;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减少过敏原接触;适当补充维生素C,多吃新鲜蔬果,如橙子、猕猴桃等,增强免疫力,若有咽干、咳嗽等“秋燥”症状,可饮用罗汉果茶、菊花茶润肺止咳。

环境调节:室内加湿,净化空气

秋季空气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放一盆水在室内,保持湿度在50%-60%,缓解口鼻干燥,定期打扫房间,清除灰尘和过敏原,开窗通风时注意避免穿堂风,防止寒气入侵。

特殊人群:因人而异,科学调养

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格外注意,老年人应避免清晨外出,防止受凉;儿童要注意添减衣物,避免交叉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指标,遵医嘱调整用药,饮食宜清淡低盐,控制血糖稳定。

寒露养生要点速览表

养生维度 核心要点 推荐方法
饮食 润燥温补 银耳雪梨羹、山药枸杞粥
起居 早睡避寒 23点前入睡,头部颈部保暖
运动 轻缓微汗 散步、太极拳,避免大汗
情志 收敛心神 听音乐、户外活动,防悲秋
穴位 滋补肾阴 按揉太溪穴,每日3-5分钟

相关问答FAQs

Q1:寒露节气可以进补吗?
A1:寒露可适当进补,但需“温补而不燥”,宜选择性质平和的食物,如牛肉、羊肉(少量)、红枣、桂圆等,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加重秋燥,体虚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膏方,但需先辨别体质,盲目进补可能适得其反。

Q2:为什么寒露后要特别注意“不露脚”?
A2:脚部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较少,且脂肪层薄,保温能力差,寒露过后地面温度降低,赤脚或穿薄鞋易使寒气侵入,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睡前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驱寒暖身,是秋季养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