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新冠疫情抗疫英雄的事迹,新冠疫情抗疫英雄的事迹材料

新冠疫情抗疫英雄的事迹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他们中有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科研人员等,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是一些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并附上相关地区疫情数据作为背景参考。

新冠疫情抗疫英雄的事迹,新冠疫情抗疫英雄的事迹材料

钟南山:84岁高龄再战疫情前线

钟南山院士是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领军人物之一,2020年1月18日,84岁高龄的钟南山临危受命,连夜乘坐高铁赶往武汉,他在餐车上闭目休息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钟南山院士在武汉实地考察后,于1月20日接受央视采访时明确表示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这一判断为中国疫情防控策略的及时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随后,他带领团队开展病毒溯源、传播途径、临床特征等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相关数据:根据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前,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已达495例,而到2020年2月12日,武汉市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就达到了13436例(含临床诊断病例),创下疫情期间单日新增最高纪录。

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坚守岗位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疫情初期就带领全院医护人员投入战斗,鲜为人知的是,他本人2018年就被确诊患有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疾病会逐渐剥夺患者的运动能力。

尽管如此,张定宇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得爬起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在他的带领下,金银潭医院成为武汉抗疫的"风暴眼",收治了大量重症患者。

相关数据:金银潭医院作为武汉最早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截至2020年3月底,累计收治患者超过2800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占比近40%,在疫情最严峻的2月,医院ICU病床使用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李文亮:疫情"吹哨人"

李文亮医生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的眼科医生,他在2019年12月30日向同学群发出预警,提醒大家注意防护,后来他因"在互联网发布不实言论"被警方训诫,不幸的是,李文亮在接诊过程中感染新冠病毒,于2020年2月7日不幸去世,年仅34岁。

李文亮的事迹引发了社会对疫情信息透明度的广泛讨论,也促使中国改进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

相关数据:根据武汉市卫健委通报,2020年1月1日至1月20日,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58例,而实际上,根据后来研究估计,这段时间实际感染人数可能已达数千人。

陈薇院士:疫苗研发的"女战神"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院士带领团队在疫情暴发后迅速展开科研攻关,2020年1月26日,陈薇率队进驻武汉,在负压帐篷实验室中争分夺秒地开展病毒检测和疫苗研发工作。

2020年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获批启动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随后,该疫苗在国内外大规模接种,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底,陈薇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已在全球接种超过5亿剂次,2021年1月至6月,该疫苗单月产量从1000万剂提升至8000万剂,有效支持了国内疫苗接种工作。

社区工作者:疫情防控的"守门人"

在疫情防控中,全国数百万社区工作者构筑起了基层防线,他们开展入户排查、卡点值守、物资配送、心理疏导等工作,为遏制疫情扩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仁义社区党委书记陶久娣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连续工作70多天,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完成了辖区5000多户居民的排查和生活保障工作。

相关数据:根据民政部数据,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共有近65万个城乡社区组织、400多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投入疫情防控,平均每个社区工作者服务约300名居民,在武汉封城期间,社区工作者日均步行超过2万步,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超过1000万次。

援鄂医疗队:全国一盘棋的生动体现

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迅速组织医疗队支援湖北,截至2020年3月8日,全国共有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其中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等专业人员超过1.5万人。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带领14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创造了高治愈率、低死亡率的优异成绩。

相关数据:援鄂医疗队共接管了武汉市16家方舱医院、3家定点医院和7家重症定点医院的病区,截至2020年4月15日医疗队全部撤离时,累计收治患者4.6万余人,其中重症患者1.3万余人,医疗队医务人员实现了零感染。

快递小哥:城市运转的"生命线"

疫情期间,快递和外卖骑手成为保障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冒着感染风险,为居家隔离的居民送去生活必需品和医疗物资。

武汉快递员汪勇自发组织志愿者团队,从最初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发展到协调解决医护人员的用餐、出行等各种需求,服务了数千名医护人员,被誉为"生命摆渡人"。

相关数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0年1月24日至3月4日,武汉市快递业累计收派快件超过1亿件,日均处理量从疫情初期的不足10万件恢复到150万件左右,快递员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配送距离平均增加30%。

科研人员:与病毒赛跑的"隐形战士"

疫情发生后,中国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开展科研攻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武桂珍团队在疫情初期就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为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团队在病毒溯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为理解病毒特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数据:根据科技部统计,截至2020年5月,全国科研机构累计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超过200株,完成基因组测序超过1000例,在诊断试剂方面,中国在疫情初期就研发出多种检测试剂,到2020年3月,核酸检测试剂日产能已达近300万人份。

建筑工人:火神山雷神山的"中国速度"

为应对疫情,武汉决定参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建设火神山、雷神山两座专门医院,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日夜奋战,创造了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

中建三局员工尹典主动请缨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连续工作48小时不休息,带领团队完成了ICU病房的施工任务。

相关数据:火神山医院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雷神山医院总建筑面积7.97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600张,两座医院建设高峰期现场工人总数超过3万人,各类机械设备5000多台套,累计消耗钢材约4万吨,混凝土约10万立方米。

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平凡英雄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志愿者,他们协助开展疫情防控、物资转运、心理疏导等工作,用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

武汉90后女孩华雨辰原本是音乐老师,疫情期间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先后从事过测温员、搬运工、播音员等工作,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

相关数据:据共青团中央统计,截至2020年3月5日,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9亿小时,在武汉,青年志愿者累计服务医护人员家庭超过3万户,配送生活物资超过50万份。

新冠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在这场严峻斗争中,中国涌现出无数抗疫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英雄来自各行各业,有知名专家,也有普通百姓,他们共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发展变化中,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同时铭记那些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甚至牺牲的英雄们,历史将永远铭记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铭记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抗疫英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