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览:三者关系
它们是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文化教育概念:

- 六艺:是周代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偏向于“实践”。
- 五经:是汉代确立的儒家核心经典,是知识和思想的源泉,偏向于“理论”。
- 四书:是宋代确立的儒家入门读物,是思想和哲学的升华,更偏向于“心性修养”。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六艺
“六艺”源于周朝的“官学”教育,是当时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文武兼修、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理念。
礼
- 指礼仪、礼节、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 核心:通过“礼”来明确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等级关系和相处之道,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六艺”的核心。
乐
- 指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
- 核心:通过“乐”来陶冶情操、抒发情感、调和人心,孔子认为,“礼”用来约束人的外部行为,“乐”用来调和人的内在情感,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达到教化的目的。
射
- 指射箭的技术。
- 核心:不仅仅是练习武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射箭时要求“内志正,外体直”,强调心神合一、专注沉静,体现了君子应有的风度和品德。
御
- 指驾驭战车的技术。
- 核心:在古代,战车是重要的军事装备,驾驭战车需要技巧、力量和勇气,是贵族必备的军事技能,也象征着掌控全局的能力。
书
- 指识字、书写和文字知识。
- 核心:这是学习和记录一切知识的基础,掌握文字才能阅读经典、记录历史、传达思想。
数
- 指计算、数学知识。
- 核心:古代的“数”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历法等,它不仅是生产生活(如丈量土地、分配物资)的实用技能,也蕴含着对宇宙秩序和规律的哲学思考。
“六艺”是古代“素质教育”的典范,培养的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君子。
五经
“五经”是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由汉代学者搜集、整理、注释并最终确立的五部儒家核心经典,它们是儒家思想的源头,是后世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
《诗经》
-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305首诗歌。
- 分类: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内容多为劳动、爱情、讽刺等,是《诗经》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
- 雅:即“雅乐”,是周王都地区的正声雅乐,分为“大雅”(朝会宴享之乐)和“小雅”(贵族宴饮之乐),内容多涉及政治、颂美。
-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用于歌颂祖先和神明的功德。
- 表现手法:“赋、比、兴”。
- 赋:铺陈直叙。
- 比:比喻。
-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地位:孔子将其列为教学的第一门课程,认为“不学《诗》,无以言”。
《尚书》
-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中国最早的记言史体史书。
- 核心:记载了上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君贤臣的言论和事迹,充满了关于政治、哲学、伦理的深刻思想,如“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思想的源头。
- 地位: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礼记》
- 一部记录和论述先秦时期礼制、礼仪、礼义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民俗、文化等。
- 核心:系统阐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大学》和《中庸》两篇后来被单独抽出,成为“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地位: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是研究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
《周易》
- 一部古老的占筮(占卜)之书,后发展为哲学著作,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核心:以“阴(--)”和“阳(—)”两种基本符号,组成八种基本图形(八卦),再由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每一卦都象征一种自然现象或人事状态,并附有卦辞和爻辞进行解释,它体现了“变易”、“不易”和“简易”的哲学思想,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
- 地位: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最深邃的哲学经典之一,对后世哲学、医学、天文、军事等领域影响深远。
《春秋》
- 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间的大事。
- 核心:其价值不在于记事本身,而在于孔子在记述时所蕴含的“微言大义”,通过用词的褒贬(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来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评判和政治立场,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 地位: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修史的先河。
四书
“四书”的概念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他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此后,“四书”地位超越“五经”,成为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材,是儒家思想的入门和核心。
《大学》
- 作者:相传为曾子所作,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 一篇简短的儒家政治哲学论文,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修养体系。
- 核心:
-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
-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从个人内心修养到治理国家的完整路径,强调“修身”是根本。
- 地位:被视为“初学入德之门”,是儒家的“入门读物”。
《中庸》
- 作者: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 探讨人性、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一篇哲学论文。
- 核心:“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指“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恰到好处的状态,它强调“诚”是世界的本原,人通过“致中和”可以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
- 地位: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心法”,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论语》
- 作者: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 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礼”、“中庸”等。
- 地位:研究孔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之作。
《孟子》
- 作者: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完成。
- 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文章气势磅礴,善用比喻和辩论。
- 核心思想:“仁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