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如厕安全教育全攻略
教育目标
-
认知目标:

- 认识男、女厕所的不同标志(简单区分)。
- 知道在厕所里不能做的事情(如:打闹、推挤、玩水)。
- 了解如厕的基本流程(脱裤子、坐便/蹲下、擦屁股、冲水、提裤子、洗手)。
- 知道如厕前要告诉老师,如厕后要洗手。
-
技能目标:
- 能够在老师或成人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如厕的基本步骤。
- 学习自己提、脱简单的裤子。
- 初步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七步洗手法简化版)。
-
情感与态度目标:
- 愿意主动表达如厕需求,不憋尿、不憋便。
- 喜欢干净、整洁的厕所环境,养成便后冲水和洗手的习惯。
- 懂得在厕所里要排队、等待,不推不挤,注意安全。
教育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培养幼儿主动表达如厕需求的习惯,以及便后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
- 难点:
- 如何让幼儿理解并记住“脱裤子”和“提裤子”的正确顺序。
- 如何帮助幼儿克服对坐便器或公共厕所的恐惧心理。
- 如何在如厕环节中,有效组织幼儿,避免拥挤和危险。
教育内容与方法
核心原则:故事化、游戏化、生活化、重复化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 故事名称:《小马桶的烦恼》或《小熊尿裤子了》
- 故事梗概:
- 版本一(小马桶): 小马桶今天很难过,因为它身上脏脏的,没有人给它“洗澡”(冲水),它看到小猪上完厕所就跑了,看到小兔子在它旁边玩水,很生气,后来,小花主动上完厕所给它冲了水,还认真洗手,小马桶终于开心地笑了。
- 版本二(小熊): 小熊在公园里玩得很开心,可是它想尿尿的时候,因为贪玩憋着,结果尿裤子了,它觉得好尴尬呀!熊妈妈告诉它,想尿尿要马上告诉老师或妈妈,不能憋着。
- 教学活动: 老师利用手偶或图片讲故事,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小马桶为什么难过?”“小熊为什么会尿裤子?”“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马桶开心,小熊不尿裤子呢?”
认识标志,男女有别
- 活动名称:“找朋友”游戏
- 活动准备: 男、女厕所的标志图片(穿裙子和裤子的简笔画),男孩和女孩的小卡片。
- 活动过程:
- 老师出示厕所标志,告诉幼儿:“这是男厕所的标志,看,这里有个小男生;这是女厕所的标志,看,这里有个小女生。”
- 将标志贴在活动室的两个角落,模拟厕所。
- 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男孩或女孩的卡片,请他们根据卡片上的性别,找到对应的“厕所”标志,并把卡片贴在旁边。
- 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幼儿园的厕所,指着真实的标志进行确认和巩固。
儿歌口诀,牢记步骤
将复杂的流程变成简单、朗朗上口的儿歌,方便幼儿记忆。
- 如厕安全歌
小便便,大便便, 举手报告别忘记。 进厕所,要排队, 推挤打闹不可以。 裤子往下拉一拉, 小屁股坐稳啦。 便便尿尿哗啦啦, 纸巾擦擦小屁屁。 按下按钮冲一冲, 池池变干净。 裤子往上提一提, 洗手儿歌唱一唱。
情景模拟,实践演练
- 活动名称:“我是小大人”
- 活动准备: 在活动区设置一个模拟“小厕所”区域,放置一个儿童马桶模型或小椅子,并准备好小毛巾、香皂。
- 活动过程:
- 老师扮演“需要上厕所的小朋友”,一边念儿歌,一边完整地演示一遍上厕所的全过程。
- 邀请几个幼儿上来尝试,老师在旁边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完成“脱裤子-坐下-擦屁股-冲水-提裤子”等动作。
- 重点指导“提裤子”的顺序:先穿内裤,再穿外裤,要把衣服整理好。
环境创设,潜移默化
- 在厕所墙上张贴:
- 洗手步骤的图示画(如:开水龙头-抹肥皂-搓搓手-冲干净-擦干手)。
- “便后请冲水”、“小心地滑”等安全提示图标。
- 上面提到的《如厕安全歌》。
- 在地面贴上小脚丫: 在距离便池或蹲位适当的地面上,贴上可爱的小脚丫,提示幼儿站到正确的位置,防止滑倒。
个别指导,耐心鼓励
- 对于年龄较小或自理能力稍弱的幼儿,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 多用鼓励性语言:“宝宝真棒,会自己告诉老师要上厕所了!”“哇,你把小手洗得真干净!”
- 对于尿裤子的孩子,绝对不要指责和批评,要温柔地帮助他们换上干净的衣物,并安慰他们:“没关系,下次我们早点告诉老师就好了。”
家园共育
- 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 告知家长幼儿园的如厕安全教育内容和目标,请求家长配合。
- 建议家长在家中:
- 穿宽松的衣物: 给孩子穿松紧腰、容易穿脱的裤子,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 鼓励表达: 当孩子在家中表达如厕需求时,及时表扬和鼓励。
- 同步习惯: 在家中也坚持便后洗手、冲水的好习惯,与幼儿园保持一致。
- 正面沟通: 如果孩子在园尿裤子了,家长回家后不要责备,而是与老师沟通,了解原因,共同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安全注意事项
- 防滑倒: 厕所地面要保持干燥,提醒幼儿“小心地滑”,穿防滑拖鞋。
- 防烫伤: 确保热水器的温度设定在安全范围内(不超过40℃)。
- 防坠落: 教育幼儿不要站在马桶或便池边缘上玩耍。
- 防误吞: 将洁厕灵、消毒液等清洁用品放在幼儿无法接触到的地方。
- 防拥挤: 建立明确的如厕规则,如“一个格子一个人”,老师在一旁进行组织和看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