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平与质量,擘画育人新蓝图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围绕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两大核心,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教育政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资源均衡到师资建设,内蒙古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以下从政策重点、实施成效及未来方向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政策重点:多维度发力,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基础教育:促进公平与优质均衡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石,近三年,内蒙古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举措,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2025年,自治区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明确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等核心指标,要求到2025年60%以上旗县(市区)通过评估,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建立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监管“三位一体”机制,2025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二)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产业升级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将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绑定,2025年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促进条例》,明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推动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重点培育能源化工、畜牧兽医、蒙医药等特色专业群,2025年,全区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2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85%,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连续三年提升至78%,为自治区新能源、现代农牧业等支柱产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等教育:突出特色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内蒙古高等教育聚焦“特色化、内涵式”发展,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202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内蒙古大学,推动其“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迈向国内一流,优化高校布局,推动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增设新能源材料、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专业,2025年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较2025年增长45%,科技创新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
(四)师资建设:强化队伍保障,夯实教育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内蒙古持续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2025-2025年累计招聘乡村教师1.2万名,培训校长、教师20万人次,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县域内教师轮岗交流,2025年县域内教师交流比例达25%,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缺师少教”问题。
实施成效: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近三年,内蒙古教育政策落地成效显著,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足,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25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降至0.3%,较2025年下降4.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8,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案例入选全国典型,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至35%,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未来方向:锚定目标,迈向教育现代化
展望未来,内蒙古教育将围绕“建设教育强区”目标,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智慧教育”平台;二是加强民族教育,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传承民族文化并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推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的学习型社会。
相关问答FAQs
问:内蒙古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内蒙古主要通过三方面推进:一是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25-2025年投入专项资金120亿元,改造校舍面积500万平方米;二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县域内骨干教师占比提升至40%;三是建立“优质教育集团”,通过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目前全区已组建教育集团230个。
问:内蒙古职业教育如何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答:内蒙古职业教育采取“产业需求导向”模式:一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淘汰落后专业,重点对接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自治区主导产业;二是深化“校企共建”,共建产业学院56个,订单式培养覆盖60%以上专业;三是推行“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2025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