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病毒性流感小常识

病毒性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尤其在秋冬季节容易暴发流行,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是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关键,以下从日常防护、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保护等方面,详细介绍预防病毒性流感的实用措施。
日常防护:切断传播途径
科学佩戴口罩
在流感高发季节、人员密集场所(如地铁、商场、医院等)或接触有呼吸道症状者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口罩需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使用过程中避免触摸外表面,4小时或潮湿时及时更换。
保持手部卫生
流感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勤洗手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推荐使用“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揉搓至少20秒,尤其是在咳嗽、打喷嚏、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若无洗手条件,可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替代。
注意咳嗽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完全遮挡口鼻,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飞沫,使用后的纸巾需立即丢弃并洗手,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保持环境清洁与通风
定期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手机、键盘、桌面等)进行清洁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浓度。
增强免疫力:筑牢身体防线
均衡饮食,补充营养
合理膳食是维持免疫力的基础,建议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蛋、奶、豆制品)、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和矿物质(如锌、硒),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多喝水(每日1500-2000ml),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长期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建议成年人每日保证7-9小时睡眠,青少年和儿童需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细胞活性,但需注意避免过度疲劳,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着凉。
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推荐以下人群优先接种: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哮喘等)以及医务人员,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一次,最佳接种时间为流感季来临前(9-10月),流感季内接种仍具有保护作用。
特殊人群保护:降低感染风险
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是流感的高危人群,感染后易出现并发症,需加强防护:
- 老年人: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时做好保暖,避免受凉;家庭成员若出现呼吸道症状,需注意隔离。
- 儿童:家长需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加强晨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
- 孕妇: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流感患者;孕期建议接种流感疫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慢性病患者:坚持规范治疗,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健康状况,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咽痛等)及时就医。
出现症状后的应对措施
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应做到以下几点:
- 及时居家隔离:避免带病上班或上学,减少与他人接触,防止病毒传播。
- 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
- 对症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缓解症状;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 密切观察病情:若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胸闷等重症表现,需立即就医。
相关问答FAQs
Q1:流感与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A: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身症状较重,常表现为高热(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相对较轻,且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以打喷嚏、流涕、鼻塞为主,一般无发热或低热,并发症较少。
Q2:接种流感疫苗后还会得流感吗?
A:流感疫苗的保护率并非100%,但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及重症发生率,疫苗的保护效果受病毒株匹配度、个体免疫力等因素影响,即使接种疫苗后感染流感,症状通常较轻,病程也较短,即使接种了疫苗,仍需做好日常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