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急救常识

心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掌握正确的急救常识,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以下从识别症状、急救步骤、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心脑血管病的急救知识。
常见心脑血管病的识别症状
心肌梗死
典型症状包括:
- 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颈部或下颌;
 - 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乏力;
 - 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仅出现气短、晕厥等症状。
 
脑卒中(中风)
采用“FAST”原则快速识别:
- F(Face):面部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
 - A(Arms):手臂是否无力,单侧无法抬起;
 - S(Speech):言语是否含糊或无法理解;
 - T(Time):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其他症状还包括:突发剧烈头痛、眩晕、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
心脑血管病的急救步骤
心肌梗死急救
-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说明疑似心肌梗死,保持电话畅通,等待救援。
 - 保持镇静,休息: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平卧或半卧位,减少心脏负担。
 - 松开衣领:确保呼吸通畅,避免紧身衣物影响血液循环。
 - 服用急救药物:若患者医生曾开具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每5分钟可重复1次,最多3片);若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或心动过缓,则禁用。
 - 避免错误操作:不要自行驾车前往医院,不要随意给患者喂水或食物,以免窒息。
 
脑卒中急救
- 快速识别,立即呼救:一旦怀疑脑卒中,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记录发病时间(对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侧卧头偏一侧,避免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管;若患者昏迷,不要喂水或喂药。
 - 控制血压:若患者血压显著升高(如>220/120mmHg),可遵医嘱服用降压药,但不可随意用药。
 - 避免错误操作:不要摇晃患者或试图“唤醒”患者,不要自行按摩或搬动患者头部。
 
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 
黄金救治时间:
- 心肌梗死:发病后1-2小时内是“黄金时间”,越早开通血管,死亡率越低。
 - 脑卒中:发病后4.5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6小时)是溶栓治疗的关键时间窗。
 
 - 
特殊人群处理:
- 糖尿病患者:若出现意识不清,需警惕低血糖或高血糖昏迷,切勿盲目补糖。
 - 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意识状态等。
 
 - 
急救误区:
- 误区1:“等家人回来再送医院”——延误最佳抢救时间。
 - 误区2:“掐人中、放血”等土方法——无效且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 预防措施 | |
|---|---|
| 健康饮食 | 低盐(<5g/天)、低脂、低糖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高胆固醇食物。 | 
| 规律运动 |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 | 
| 控制危险因素 | 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用药,控制体重(BMI 18.5-23.9)。 | 
| 戒烟限酒 | 吸烟者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量<25g酒精,女性<15g酒精。 | 
| 定期体检 |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心脑血管指标,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增加检查频率。 | 
相关问答FAQs
Q1:出现胸痛但症状较轻,是否可以自行观察或服用止痛药?
A1:不可以,胸痛可能是心肌梗死或主动脉夹层等致命疾病的征兆,即使症状轻微,也可能是“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前兆,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以免掩盖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避免延误治疗。  
Q2:脑卒中患者家属在等待救护车时,可以做哪些急救措施?
A2:家属应保持冷静,让患者平卧或侧卧(头偏一侧),解开衣领和腰带,确保呼吸通畅;若患者呕吐,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或进食;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和脉搏,若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并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时间就是大脑”,快速送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掌握心脑血管病急救常识,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判断、正确施救,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存机会,积极预防、定期体检,是远离心脑血管病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