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教育部新班主任政策落地,班主任职责会变重吗?

教育部对班主任新政策的核心在于强化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明确其职责定位,优化工作保障机制,以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一政策从职责界定、能力提升、待遇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规范,旨在破解班主任工作负担过重、职责边界模糊、专业发展受限等现实问题,为班主任“减负增能”,推动其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使命。

教育部对班主任新政策

明确职责边界,聚焦核心任务

新政策首先对班主任的职责进行了清晰界定,强调“教书育人”的核心定位,政策要求班主任将主要精力用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班级管理、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沟通等关键领域,避免过多参与非教学任务,政策明确规定,不得安排班主任承担与教学无关的行政事务、迎检材料整理等额外工作,确保其能够专注于学生成长。

为便于落实,政策还列出班主任职责清单(如下表),将抽象职责具体化、可操作化。

职责类别
思想道德教育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班级管理 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培养班干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学业指导 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指导学习方法,协调任课教师解决学业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 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开展心理疏导,预防校园欺凌等心理问题。
家校社协同育人 定期与家长沟通,组织家长会,引导家长科学参与教育,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学生发展。

强化能力提升,完善培养体系

针对班主任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新政策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要求每三年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内容涵盖教育政策、班级管理技巧、危机处理、心理辅导等实用技能,鼓励班主任开展课题研究,参与“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平台建设,通过“传帮带”促进经验共享。

政策还强调班主任的准入机制,要求新任班主任需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并通过专项培训考核,同时将班主任工作经历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激发教师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优化待遇保障,减轻工作负担

“减负”是新政策的一大亮点,政策要求学校合理核定班主任工作量,按标准发放班主任津贴,并确保津贴不低于当地教师平均工资的10%,推动建立班主任退出机制,对因健康、能力等原因无法胜任工作的,可申请调整岗位,避免“终身制”带来的职业倦怠。

政策还提出“数字化赋能”措施,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班级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考勤、家校沟通、学生评价等功能,减少班主任的事务性工作,通过APP一键发送通知、自动生成学生成长档案,让班主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强化激励评价,树立职业认同感

为提升班主任的职业荣誉感,政策明确将班主任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定期开展“优秀班主任”“育人楷模”等评选活动,获奖结果与学校绩效考核挂钩,要求学校建立班主任容错机制,对因履行职责导致的合理失误予以免责,为其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政策还强调人文关怀,规定学校应定期组织班主任体检、心理疏导,保障其带薪休假权利,解决其后顾之忧,通过多重激励,让班主任成为“有吸引力、有尊严、有成就感”的职业。

相关问答FAQs

Q1:新政策如何解决班主任“事务性工作过多”的问题?
A:政策通过三方面举措为班主任减负:一是明确职责清单,禁止安排非教学任务;二是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自动化处理通知、考勤等事务;三是合理核定工作量,确保班主任有充足时间投入学生教育,部分地区已试点“班主任事务准入制”,新增任务需经学校审核,从源头减少负担。

Q2:非班主任教师是否也能参与政策中的培训资源?
A:政策鼓励全体教师参与班主任相关培训,尤其是有意愿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向非班主任教师开放,经验分享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也可跨年级、跨学科参与,从而提升全校教师的育人能力,为班主任队伍储备后备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