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常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是高发国家之一,了解其基本知识对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学与传播途径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宿主动物主要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啮齿类动物,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 呼吸道传播:鼠类排泄物(尿、粪、唾液)中的病毒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 接触传播:破损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源。
- 虫媒传播:革螨等叮咬鼠类后叮咬人类可能传播病毒。
临床表现与分期
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为7-14天,典型病例可分为五期:
- 发热期:突起高热,伴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症状明显;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皮肤黏膜可见出血点。
- 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末期或退热时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少尿或无尿。
- 少尿期:肾功能损害加重,出现少尿、无尿,可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电解质紊乱。
- 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每日可达3000-5000ml,易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
- 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肾功能恢复,需1-3个月。
表:流行性出血热各期主要特点
| 分期 | 持续时间 | 主要表现 | 关键指标 |
|--------------|----------|-----------------------------------|---------------------------|
| 发热期 | 3-7天 | 高热、三痛、充血出血 | WBC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
| 低血压休克期| 1-3天 | 血压下降,休克症状 | 血压<90/60mmHg |
| 少尿期 | 3-7天 | 少尿、氮质血症、出血倾向 | BUN、Cr升高 |
| 多尿期 | 7-14天 | 尿量增多,脱水 | 低钠、低钾血症 |
| 恢复期 | 数周至数月| 症状消失,肾功能恢复 | 尿常规逐渐正常 |
诊断与治疗
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史:接触鼠类或其排泄物,或在疫区居住。
- 临床表现:发热、出血、肾损害三主征。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可确诊。
治疗原则:
- 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48小时内)使用利巴韦林可缩短病程。
- 对症支持治疗:
- 发热期:补液、物理降温。
- 休克期:快速扩容、血管活性药物。
- 少尿期:控制入量、利尿、透析。
- 多尿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并发症防治:防治出血、感染、急性肾损伤等。
预防措施
- 灭鼠防鼠:定期清理环境,减少鼠类栖息地,妥善储存食物。
- 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排泄物,野外作业时戴口罩、手套,破损皮肤及时消毒。
- 疫苗接种:我国已研制出血热疫苗(双价灭活疫苗),重点人群(农民、野外工作者)应按程序接种。
- 环境消毒:对鼠类污染的场所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清洁。
预后与注意事项
流行性出血热若早期诊断和治疗,病死率可降至5%以下;但重症患者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较差,康复者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但不同型别间交叉保护力有限。
相关问答FAQs
Q1:流行性出血热会人传人吗?
A: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流行性出血热存在人传人传播,其主要传播途径为鼠源传播,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通过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传播,需做好隔离防护。
Q2:接种出血热疫苗后多久能产生抗体?保护期多久?
A:全程接种出血热疫苗后约7-14天可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持续至少3年,建议高风险人群每3年加强一针以维持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