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安徽省宿州2025年最新教育政策有哪些调整?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安徽省关于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安徽省宿州市的教育政策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筑牢教育根基

宿州市始终将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聚焦“优质均衡”核心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县(区)创建,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装备水平,202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超1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120余所,新增学位3万余个,有效缓解了“入学难”“大班额”等问题。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宿州市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合理流动,通过“定向培养”“特岗计划”“银龄讲学”等渠道,补充农村学校教师2000余人,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组建市级名师工作室50个,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城乡结对帮扶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该市还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优化课后服务内容,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宿州市职业教育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现有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28所,开设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60余个,近年来,宿州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支持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宿州应用技术学校等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与安徽飞彩有限公司、安徽恒源煤电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30余个,实现“订单式”培养,年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2万人。

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宿州市完善中职学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畅通中职学生升学渠道,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围绕宿州“中国云都”“绿色家居产业基地”等定位,重点培养云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增强创新能力

宿州市坚持“内涵式发展”路径,支持宿州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宿州学院作为市属唯一本科院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兴专业,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建设省级科研平台5个,年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宿州市积极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推进宿州航空职业学院、宿州健康护理职业学院等高校建设,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目前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2025年提升15个百分点,达到52%。

教育公平:精准施策,保障特殊群体权益

宿州市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针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成“留守儿童之家”300余个,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实行“两为主、两纳入”政策,简化入学流程;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入学率达98%以上,该市还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年均发放各类资助资金超3亿元,惠及学生20余万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未来展望:深化改革,打造教育强市

下一步,宿州市将继续聚焦“公平”和“质量”两大主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校园100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三年内补充教师5000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教育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建成教育强市,为现代化新宿州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宿州市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A1:宿州市主要通过三方面推进:一是加大投入,实施“薄弱环节改善工程”,改扩建学校、新增学位;二是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流动,开展城乡结对帮扶;三是落实“双减”政策,优化课后服务,推动“五育”融合,提升教育质量。

Q2:宿州市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A2:宿州市职业教育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对接区域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如云计算、智能制造),重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年均输送超2万名毕业生,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