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四川省脱贫攻坚教育政策成效如何?未来教育帮扶何去何从?

四川省脱贫攻坚教育政策是四川省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系统性、精准性教育帮扶措施,政策以“扶智”为核心,聚焦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不高、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难等突出问题,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资助体系、提升师资力量等多维度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政策背景与目标

四川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是制约脱贫的重要因素,针对88个贫困县(含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贫困学生因贫失学等问题,四川省将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内容,确立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底线目标,通过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政策实施周期覆盖2025—2025年,核心任务包括改善办学条件、保障义务教育、精准资助学生、加强职业教育等。

主要政策措施与实施路径

(一)办学条件改善:夯实教育硬件基础

四川省通过“全面改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300亿元,重点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截至2025年,全省88个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标准,实现“一无两有六达标”(校舍无危房、有安全饮用水、有卫生厕所,校舍面积、运动场地、图书仪器、功能室、教师周转房、信息化建设达标),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实现贫困地区中小学宽带网络全覆盖,建成“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资源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控辍保学:保障义务教育有质量全覆盖

严格落实“七长责任制”(县长、局长、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建立“一生一档”动态监测机制,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人盯人”帮扶,通过“劝返复学+送教上门”双举措,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除身体原因外不失学辍学,2025—2025年,全省累计劝返辍学学生8.7万名,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25年的90.5%提升至2025年的95.5%,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学生资助:构建全学段精准资助体系

建立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应助尽助”,学前教育阶段实施“一免一补”(保教费减免、生活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普通高中阶段发放国家助学金、免学杂费;中职阶段免除学费、发放国家助学金;高等教育阶段提供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等,设立“雨露计划”专项补助,对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给予每年3000元生活补助,2025年,全省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超800万人次,投入资金超120亿元。

(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软实力

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银龄讲学计划”等,补充贫困地区教师缺口,2025—2025年,全省招聘特岗教师3.2万名,定向培养乡村教师1.5万名,培训贫困地区教师20万人次,建立“教师走教”“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推动优质师资向乡村流动,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确保“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五)职业教育扶贫: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聚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与脱贫需求精准对接,在88个贫困县建设中职学校“9+3”免费职业教育(3年中职+3年高职),每年招收贫困家庭学生超5万名,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年均培训贫困劳动力超100万人次,助力“造血式”脱贫。

政策成效与经验启示

通过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政策,四川省贫困地区教育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贫困学生就学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义务教育巩固率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技能人才,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政策实践表明,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其核心在于“精准施策”和“系统发力”,通过资源倾斜、政策兜底、能力提升,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四川省教育脱贫攻坚政策如何确保资助资金精准落实到贫困学生?
解答:四川省建立了“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管理”的闭环机制,一是通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扶贫部门数据库比对,精准识别贫困学生身份;二是实行“一生一卡”资助模式,通过银行卡直接发放补助资金,减少中间环节;三是加强动态监管,对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确保资金直达学生,杜绝截留挪用,开通资助热线和线上查询平台,接受社会监督,保障政策透明度。

问题2:教育脱贫攻坚政策对贫困地区学生后续发展有何长远影响?
解答:教育脱贫攻坚政策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有学上”的问题,更注重“上好学”和“能发展”,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提升了贫困地区学生受教育质量,为其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奠定基础;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了贫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长远来看,教育扶贫有效提升了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强了其自我发展能力,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提供了持久动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人才支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