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旨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这些政策涵盖课程改革、评价体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多个维度,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应对。

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核心素养培养
新政策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在义务教育阶段,将重点加强劳动教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每周不少于1节的劳动教育课时和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高中阶段则将深化选课走班教学改革,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升综合能力。
为保障课程改革落地,浙江省教育厅将组织开发系列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省级优质课程共享平台,鼓励学校结合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杭州、宁波等地的中小学可依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区域优势,开设编程、人工智能、海洋科普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优化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倾向
新政策着力改革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机制,推动教育评价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在学生评价方面,将建立“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成长档案袋、综合素质等级评定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情况。
在学校评价方面,浙江省教育厅将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重点考察学校课程实施、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教育公平等核心指标,严禁以升学率、平均分等单一指标评价学校,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和反馈,引导学校内涵式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政策强调,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批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加强农村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名师工作室”等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政策还提出要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育人实效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坚决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将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促进教育公平
为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浙江省教育厅将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一是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是完善“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推动教师在县域内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三是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政策实施保障与预期成效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浙江省教育厅将建立“省级统筹、市县落实、学校实施”的工作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和考核问责,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评价和监督,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通过这些新政策的实施,预计浙江省基础教育将实现以下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相关问答FAQs
问:新政策对家长和学生有哪些直接影响?
答:新政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评价方式更加多元,不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注重综合素质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对家长而言,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同时减轻对考试成绩的过度焦虑,共同营造健康的育人环境。
问:如何保障新政策在学校的有效落实?
答:浙江省教育厅将通过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保障政策落实,鼓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避免“一刀切”,将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定期公开政策实施进展,接受家长和公众的监督,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见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