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用药小常识

精神疾病是一类复杂的脑功能失调性疾病,药物治疗是其核心治疗手段之一,科学、规范的用药能有效控制症状、改善社会功能、降低复发风险,许多患者及家属对精神药物存在认知误区,导致用药依从性差或不良反应处理不当,以下从药物分类、用药原则、常见误区及不良反应应对等方面,为大家介绍精神病患者用药的基本常识。
常用精神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精神药物种类繁多,根据治疗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
-
抗精神病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等疾病,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和5-羟色胺2A受体,缓解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常见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 -
抗抑郁药物
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疾病,通过增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常用药物有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等。 -
心境稳定剂
主要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和抑郁发作的预防及治疗,代表药物为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可稳定情绪波动,减少复发频率。 -
抗焦虑药物
又称镇静催眠药,用于缓解急性焦虑、失眠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等,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依赖。 -
促认知药物
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认知障碍疾病,如多奈哌齐、美金刚等,通过增强胆碱能功能改善记忆力。
精神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
个体化用药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躯体状况及药物耐受性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盲目跟风或自行换药。 -
足量足疗程治疗
急性期需足量用药以快速控制症状,巩固期需维持足够疗程(通常6-12个月),预防复发,慢性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
缓慢加减剂量
起始剂量通常较低,逐渐加至有效剂量;停药时需缓慢减量,避免“撤药反应”(如恶心、失眠、症状反跳)。 -
定期复诊评估
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血药浓度(如碳酸锂),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擅自停药
症状缓解后擅自停药是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需调整药物,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常见用药误区及注意事项
-
“药物副作用大,能不吃就不吃”
事实:精神药物确实存在副作用(如体重增加、嗜睡、震颤等),但多数副作用可通过调整药物或剂量缓解,相比 untreated 精神病带来的风险(如自杀、自伤、社会功能丧失),药物治疗利大于弊。 -
“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事实:症状缓解不代表疾病痊愈,过早停药易导致复发,抑郁症首次发作后需维持治疗6-12个月,二次及以上发作需长期服药。 -
“别人用这个药有效,我也可以吃”
事实: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需个体化治疗,奥氮平对部分患者疗效显著,但可能引起代谢综合征,而肥胖患者更适合选用阿立哌唑。 -
注意事项:
- 避免饮酒:酒精可能增强药物中枢抑制作用,导致嗜睡、呼吸抑制。
- 谨慎驾驶:部分药物(如氯氮平、苯二氮䓬类)会引起嗜睡、头晕,服药期间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
-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如抗抑郁药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需间隔2周以上。
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 不良反应 | 常见药物 | 应对方法 |
|---|---|---|
| 雉体外系反应(EPS) | 氟哌啶醇、奋乃静 | 医生加用苯海索或减少剂量;避免自行停药。 |
| 体重增加、代谢异常 | 奥氮平、氯氮平 |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必要时换用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齐拉西酮)。 |
| 嗜睡、乏力 | 丙米嗪、氯氮平 | 调整服药时间(如睡前服用);严重时复诊调整方案。 |
| 性功能障碍 | SSRI类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 | 换用米氮平等对性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
| 恶心、呕吐 | 锂盐、丙戊酸钠 | 餐后服药或分次服用;若持续不缓解需复查血药浓度。 |
家属在用药管理中的角色
家属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支持者,需做到以下几点:
- 监督服药: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避免藏药或吐药。
- 记录病情变化:观察患者情绪、睡眠、行为等变化,复诊时告知医生。
-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减少病耻感。
- 危机干预:若患者出现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立即送医。
FAQs
Q1:长期吃精神药物会“变傻”吗?
A:部分药物(如苯二氮䓬类)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记忆力,但大多数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不会导致智力下降,相反, untreated 精神病可能因反复发作导致认知功能损害,规范用药、定期监测可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Q2:中药能替代精神药物吗?
A:目前尚无高质量证据表明中药能根治精神疾病,部分中药可能辅助改善症状,但不可替代西药,擅自停用西药改用中药可能导致病情复发,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治疗。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及家属需与医生密切配合,遵循科学用药原则,才能最大程度地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