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幼儿园安全小常识有哪些?家长必看最新防护指南

幼儿园是孩子们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幼儿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对危险缺乏判断力,因此幼儿园的安全教育需要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具体、直观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以下从多个维度梳理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为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提供参考。

幼儿园有哪些安全小常识

日常活动中的安全细节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入园、进餐、午睡、户外活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建立明确的安全规则。

入园与离园安全:幼儿需由固定监护人接送,家长需凭接送卡或与幼儿园约定的密码接孩子;若需委托他人接送,需提前向老师说明并提供身份信息,教育幼儿不跟陌生人走,不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或玩具。

进餐与饮水安全:进食时不大笑、不打闹,避免食物呛入气管;不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或过期食品;使用温水杯时先试温度,防止烫伤;细嚼慢咽,避免吞咽果核、鱼刺等异物。

午睡安全:午睡前不携带小物件(如发卡、纽扣、小玩具)上床,避免睡觉时误吞或窒息;保持睡姿正确,不蒙头睡觉;老师需定时巡查,观察幼儿呼吸情况,防止被子捂口鼻。

户外活动与游戏安全

户外活动是幼儿发展运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也需防范跌倒、碰撞、器械伤害等风险。

活动前准备:穿着适合运动的服装和防滑鞋子,不佩戴尖锐饰品;检查活动场地是否有石子、积水、障碍物,大型器械(如滑梯、秋千)是否稳固。

活动中的规则:排队上下滑梯,不推挤、不倒滑;玩攀爬架时手抓牢脚踩稳,不随意攀爬高于自己身高的器械;奔跑时注意观察周围,避免与同伴碰撞;不将身体部位(如头、手)伸入缝隙或器械转动部位。

特殊天气防护:炎热天气避免在正午户外活动,及时补充水分,戴遮阳帽;雨天不在积水处玩耍,防止滑倒或触电;大风、雾霾天气则转为室内活动。

环境与设施安全

幼儿园的环境安全是保障幼儿健康的基础,需从细节入手消除隐患。

教室安全:电源插座安装保护盖,幼儿可触及的电器需固定放置;窗户安装限位器,防止幼儿攀爬跌落;家具边角做圆角处理,避免碰撞受伤;玩具定期消毒,破损玩具及时维修或更换。

卫生间安全:地面保持干燥,铺设防滑垫;便池、水龙头高度适合幼儿使用;教育幼儿便后洗手,不玩水、不将异物(如卫生纸、玩具)冲入下水道。

公共区域安全:走廊、楼梯不堆放杂物,保持通道畅通;楼梯台阶边缘贴防滑条,扶手高度适合幼儿抓握;电梯门需有安全防护装置,幼儿乘梯需有成人陪同。

交通安全与出行防护

部分幼儿园会组织集体外出活动,幼儿日常出行也需掌握基本交通安全知识。

行人安全:过马路走人行横道,遵守“一停二看三通过”原则;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横穿马路;乘坐公交车时待车辆停稳后上下,不将头手伸出窗外。

乘车安全:未满12周岁不坐副驾驶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系好安全带;不将身体部位伸出车外,不向车外抛物;乘坐私家车时,不在车内玩玩具或打闹,避免急刹车时受伤。

应急处理与自我保护

培养幼儿的应急意识和简单自救能力,能在危险发生时减少伤害。

紧急情况应对:记住家庭住址、父母电话;遇到火灾时用湿毛巾捂口鼻,弯腰低姿撤离;遇到地震时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保护头部;走失时找警察、保安或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求助,不跟陌生人离开。

身体防护教育:背心、短裤覆盖的部位是隐私部位,任何人(包括熟人)不得随意触碰;不接受陌生人的身体接触,若遇到不舒服的触摸要大声说“不”,并立即告诉老师或家长。

健康与卫生安全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疾病的基础,需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

疾病预防:按时接种疫苗,若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及时告知老师并居家休息;不接触生病的小动物,发现身边同学有传染病症状(如皮疹、红眼病)及时报告老师。

安全教育与家园共育

幼儿园需通过游戏、情景模拟、绘本故事等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同时与家长配合,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练习拒绝陌生人邀请,通过安全绘本《我不跟你走》等故事加深理解,家长在家中也要以身作则,如过马路时遵守规则,使用电器时注意安全,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

常见安全问题与应对措施(表格)

安全问题 预防措施 应急处理
异物卡喉 不将小物件放入口中,进食时不打闹 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法,必要时送医
跌倒、擦伤 活动场地保持整洁,穿防滑鞋,不追逐打闹 清洁伤口,用碘伏消毒,严重时送医
烫伤 不接触热水壶、汤锅等热源,热水杯放在幼儿不易拿到的地方 立即用冷水冲淋15-20分钟,涂抹烫伤膏,严重时送医
走失 牢记家庭信息,不离开集体活动范围 找警察或工作人员求助,联系家长和老师

FAQs

Q1:如何让幼儿记住安全常识?
A: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通过“情景模拟+游戏化”方式教学,设置“陌生人给糖”情景,让幼儿练习拒绝并大声呼救;利用儿歌(如“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帮助记忆交通规则;结合绘本故事(如《小兔子走丢了》)引导幼儿理解走失时的应对方法,家长和老师需反复强化,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提醒,让安全意识成为幼儿的习惯。

Q2:幼儿园如何保障幼儿在园安全?
A:幼儿园需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一是每日晨检,检查幼儿是否携带危险物品,观察健康状况;二是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如检查器械、电器、消防设施等;三是加强教职工安全培训,掌握急救知识和应急处理流程;四是实行“一岗双责”,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和人员;五是利用家长会、宣传栏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形成家园共育的安全防护网,通过制度保障、人员管理和教育引导,全方位确保幼儿在园安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