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义务教育领域持续深化改革,通过一系列新政策的落地实施,着力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这些政策涵盖招生入学、课程改革、师资建设、资源配置等多个维度,旨在构建更加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招生入学政策:规范秩序促进公平
招生入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环节,2025年,西安市进一步深化“公民同招”改革,明确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录取、同步注册学籍,严禁任何形式的掐尖招生,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全程接受社会监督,这一政策有效遏制了“择校热”,保障了户籍地、居住证持有人子女等群体的入学权利。
针对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政策要求“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简化入学流程,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教育待遇,西安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上报名系统,家长可通过“西安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平台”完成信息填报、查询进度等操作,实现“一站式”服务,提升招生透明度和便捷性。
课程教学改革:聚焦素养全面发展
为落实“双减”政策,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严格规范作业管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同时推动作业设计分层、弹性和个性化,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西安大力推进“课堂革命”,倡导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鼓励学校开设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部分学校引入STEAM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市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提升质量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西安市持续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通过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培训、城乡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2025年,全市新增市级名师工作室50个,组织教师培训覆盖率达100%,有效缩小了城乡、校际间师资差距。
为保障教师待遇,西安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确保每所学校都能配齐配强合格教师。
教育资源均衡:优化布局补齐短板
近年来,西安市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等方式,持续增加学位供给,缓解“入学难”问题,2025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0所,新增学位3万个,重点保障开发区、新建小区和人口密集区域的入学需求,推进“名校+”工程,通过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城乡对口支援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
针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西安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标准统一,为农村学校配备智慧教室、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特殊群体关爱:精准帮扶保障权益
西安高度重视特殊群体教育保障工作,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确保其健康成长,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以上,并设立资源教室,为残疾学生提供专业支持。
西安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严格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引导民办学校特色化、优质化发展,满足家长多样化教育需求。
相关政策要点对比
| 政策领域 | 实施目标 | |
|---|---|---|
| 招生入学 | 公民同招、电脑随机录取、随迁子女“两为主”政策 | 促进教育公平,规范招生秩序 |
| 作业管理 | 严控作业总量,设计分层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 | 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习效率 |
| 师资建设 | “名师+”工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保障教师待遇 | 缩小师资差距,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
| 资源配置 | 新建改扩建学校、名校+集团化办学、智慧校园建设 | 增加优质学位,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
相关问答FAQs
问:西安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政策如何保障入学公平?
答:“公民同招”要求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录取、同步注册学籍,民办学校若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通过电脑随机派位确定录取结果,全程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监督,这一政策打破了以往民办学校提前掐招的规则,确保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有效遏制了违规招生现象。
问:西安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答:西安通过多措并举落实“双减”:一是严控作业总量和时间,小学一、二年级无书面作业,其他年级分层设计作业;二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行“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提供作业辅导、兴趣拓展等服务;三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占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培训,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