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教育部政策 第二课堂

什么是“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与“第一课堂”相对而言的概念。

教育部政策 第二课堂

  • 第一课堂:指在教室、实验室等场所进行的,由国家统一规定的、以传授系统知识和理论为主的课程教学活动,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上课”,如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等课程,其形式主要是讲授、考试,目标是掌握知识。

  • 第二课堂: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学校组织、学生自愿参与,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人文素养和身心健康水平的各种课外活动和实践育人平台。

第一课堂是“学知识”,第二课堂是“长见识、练能力、塑品格”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背景:解决“五唯”顽疾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疾,这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综合素质发展受限,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脱节。

目标: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第二课堂”政策是教育部推进“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其核心目标是:

  1. 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全面发展:打破“唯分数论”,评价一个学生不再只看成绩,更要看其品德、能力、兴趣和特长。
  3. 知行合一: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4. 激发潜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发掘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政策的核心内容与实施形式

教育部并没有发布一个名为《第二课堂管理办法》的单一文件,而是通过一系列文件(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和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来推动这项工作。

核心载体:“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这是当前“第二课堂”政策最核心、最具体的实施形式,它借鉴了大学的做法,正在全国大中小学逐步推广。

“第二课堂成绩单”不是一张简单的证书,而是一份系统记录、科学评价、社会认可的学生课外活动经历与成果的官方凭证。

模块:

各学校会根据自身情况,将第二课堂活动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模块的活动来获得相应的学分或积分。

模块 举例
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理论学习等 参加青年大学习、入党团课、社区敬老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社会调查、实习见习、三下乡、支教、环保活动等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到企业实习、参与大型赛会(如亚运会)志愿服务。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 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 参加“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申请专利、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听学术讲座。
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 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 参加校园歌手大赛、运动会、加入书法社、心理团辅活动。
技能拓展与世界眼光 技能培训、第二外语、国际交流、研学旅行等 学习编程、考取驾照、参加模拟联合国、出国(境)研学。

如何运作与管理?

“第二课堂”的运作通常依赖于一个线上的信息管理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完成以下流程:

  1. 活动发布:学校、学院、社团等在平台上发布第二课堂活动信息,包括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招募人数、学分/积分等。
  2. 学生报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培养计划,在线报名参加活动。
  3. 过程记录:活动组织者通过平台(如签到、拍照、打卡、提交心得报告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
  4. 学分认证:活动结束后,系统根据预设规则自动或由审核人手动为学生记录相应的学分/积分。
  5. 成绩单生成:学生在毕业或升学时,可以在线申请并下载自己的官方“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展示自己的课外经历。

对学生的影响与意义

  1. 升学与评优的重要依据

    • 小升初/初升高:在部分地区,学生的“第二课堂”表现(如志愿服务、竞赛获奖)已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升学录取。
    • 高考:在“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等特殊类型招生中,高校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成绩单”可以作为重要的证明材料。
    • 大学评奖评优、保研:大学的奖学金、三好学生、保送研究生等评选,都将“第二课堂”成绩作为硬性或参考指标。
  2. 个人成长的“加速器”

    • 提升综合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沟通、组织、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锻炼。
    • 明确职业方向:社会实践和实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为未来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 丰富个人履历充实、有亮点的“第二课堂成绩单”,是未来求职时展示个人综合素质的有力武器。
  3. 带来新的挑战

    • “内卷”加剧:为了获得更多学分,学生可能需要“刷”活动,导致新的学业压力。
    • 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活动可能流于形式,学生“为了参与而参与”,实际效果有限。
    • 资源不均:不同学校、不同地区能提供的第二课堂资源存在差异,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

教育部的“第二课堂”政策,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评价改革,它试图通过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适度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参与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和多元活动,从而培养出知识扎实、能力全面、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

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并积极参与“第二课堂”,不再仅仅是“加分项”,而是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必选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