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学前教育议题都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而新政策的出台更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今年的两会围绕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旨在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
财政投入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压舱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并强调“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包括:
- 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生均经费补贴,降低其运营成本,从而稳定收费标准。
- 支持公办园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重点向农村地区、城市薄弱区域倾斜,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园。
-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等方式,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力争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保教质量
教师是学前教育的核心资源,针对当前幼师队伍数量不足、待遇偏低、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两会政策提出:
- 完善幼师培养体系:扩大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支持地方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定向培养。
- 提高教师待遇保障:落实幼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确保公办园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 强化专业培训: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幼师培训网络,每年培训不少于10万人次,重点提升教师保教能力和师德水平。
规范办园行为,强化安全管理
规范办园是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呼吁需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筑牢安全防线:
- 健全监管机制:教育、卫健、消防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专项督查,重点排查安全隐患和“小学化”教学倾向。
- 推进科学保教:严格执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杜绝“拔苗助长”式教育。
- 完善食品安全制度:推行幼儿园食堂“明厨亮灶”,确保食材采购、加工、配送全程可追溯,保障幼儿饮食安全。
关注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针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两会政策强调要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学前教育机会均等:
- 实施精准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等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免除其保教费。
- 推进融合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班,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并提供专业师资和设施支持。
表:2025年学前教育新政重点任务与目标
| 重点领域 | 具体任务 | 预期目标 |
|---|---|---|
| 普惠性资源供给 | 新增公办园学位50万个,扶持普惠性民办园2000所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 |
| 师资队伍建设 | 培训幼师10万人次,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 师生比达到1:8,公办园教师同工同酬 |
| 安全管理 | 开展专项督查100%,整改安全隐患率100% | 幼儿园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率下降50% |
相关问答FAQs
问:新政策如何解决“入园贵”问题?
答:通过“一减一补”双管齐下。“减”即降低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政府通过补贴使其收费与公办园基本持平;“补”即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发放保教费补贴,减轻家长经济负担,严禁幼儿园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等。
问:如何确保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落到实处?
答:教育部门将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对幼儿园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进行定期检查,对违规“小学化”的幼儿园责令整改并通报批评,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引导,通过社区讲座、家长课堂等方式普及科学育儿理念,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