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载体,其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一流本科教育需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保障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形势
-
国家战略驱动
国家“双一流”建设、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政策明确指出,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等举措,旨在通过专业认证、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我国已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4万个,覆盖92%的高校本科专业,为一流本科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挑战
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专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新工科为例,全国200余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增设机器学习、量子计算等前沿内容,培养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
学生发展需求的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对课程灵活性、实践机会、国际视野的需求显著提升,高校通过推行学分制、跨学科选课、本硕贯通培养等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路径,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复旦大学“腾飞计划”等试验项目,打破专业壁垒,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培养方案。
一流本科教育的政策导向与实践路径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课程体系重构: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强化核心课程建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教育部要求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所有专业课程,2025年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达到996门。
- 教学方法创新:推广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PBL)、翻转课堂等模式,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智慧教室等技术提升教学互动性,清华大学“雨课堂”平台已覆盖全国3000余所高校,累计服务学生超1亿人次。
-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高校教师国培计划”,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2025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53.2%,较十年前提升20个百分点,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万人计划”等项目,吸引和培养一批高水平教学名师。 -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评估相结合机制,推行专业认证(如工程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认证),推动国际实质等效,截至2025年,我国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达2687个,位居全球第二。
未来发展趋势
一流本科教育将更加注重“五育并举”,强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联合培养;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成为重要抓手,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相关问答FAQs
Q1: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A:一流本科教育需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通过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视野;依托专业教育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与核心能力,浙江大学采用“通识+大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前两年以通识和大类教育为主,后两年进入专业学习,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Q2:高校如何应对一流本科教育中的师资短缺问题?
A:可通过“引育并举”策略解决:一是柔性引进行业专家、海外学者担任兼职教师,补充实践型师资;二是加强校内教师培养,通过访学研修、企业挂职提升教学能力;三是建立跨校师资共享机制,推动优质教师资源流动,上海高校课程共享平台已整合200余门优质课程,实现跨校师资与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