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宣传教育工作是引导社会共识、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抓手,其成效直接影响政策落地生根与群众理解支持,当前,随着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革和社会需求多元化,传统宣传模式面临“内容供给与需求脱节”“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基层覆盖存在盲区”等挑战,结合实践经验,现从内容创新、形式拓展、机制完善三个维度,提出以下建议,推动政策宣传工作提质增效。

以“精准化”为核心,优化内容供给,增强政策宣传的针对性
政策宣传的生命力在于“有的放矢”,需聚焦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和需求差异,实现内容定制化、解读通俗化,让政策“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一是分层分类设计内容,针对领导干部,侧重政策背景、战略意义及实施路径的深度解读,强化责任意识;针对企业主体,突出税费减免、融资支持等惠企政策的“干货”提炼,配套操作指南;针对基层群众,聚焦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关切,用案例、数据说明政策带来的实惠,避免“照本宣科”,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政策,可结合“村里老人每月能领多少钱”“如何办理参保”等具体问题,编制“一图读懂”“方言手册”。
二是推动政策解读“通俗化”,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语言,用“小切口”阐释“大道理”,建立“政策解读人”制度,邀请业务骨干、专家学者、基层模范等参与录制短视频、开设直播,用“故事化”表达替代“文件式”传达,定期收集政策执行中的常见误区,形成“政策问答清单”,通过政务新媒体、社区宣传栏等渠道精准推送,减少信息不对称。
三是强化内容时效性与动态更新,针对新出台或调整的政策,建立“发布—解读—反馈—优化”闭环机制,通过“政策追踪”专栏,及时公开政策实施进展、典型案例及成效数据,让群众直观感受政策效果,对已过时或失效的政策,同步标注废止信息,避免误导。
以“多元化”为路径,创新形式载体,提升政策宣传的吸引力
打破“一张讲台、一份材料、一场会议”的传统模式,推动政策宣传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升级。
一是打造“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矩阵,线上依托政务新媒体(微信、微博、抖音等)开设“政策微课堂”“政策进行时”等专栏,制作H5、动漫、短视频等轻量化产品,例如用“政策拆弹”动画解读复杂条款,用“政策挑战赛”互动游戏增强参与感;线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开展“政策赶大集”“政策进万家”等活动,通过文艺汇演、有奖问答、现场咨询等形式,让政策宣传“活”起来。
二是推动“传统+新兴”载体融合创新,在保留宣传栏、宣传册、横幅标语等传统载体基础上,拓展“政策体验馆”“VR政策展厅”等沉浸式场景,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政策自助查询机”,群众通过语音或触屏即可获取个性化政策解读;针对老年人群体,保留“大字版”宣传册、“广播村村响”等适老形式,确保覆盖无遗漏。
三是突出“分众化”场景化传播,针对不同场景选择适配载体:在校园开展“政策小讲师”活动,让学生成为政策宣传的“小使者”;在企业车间设立“政策服务角”,提供“点单式”咨询;在社区举办“政策邻里会”,组织网格员、志愿者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以“长效化”为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巩固政策宣传的实效性
政策宣传非一日之功,需构建协同高效、可持续的工作体系,避免“一阵风”式宣传。
一是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明确各部门宣传职责,例如发改部门负责经济政策解读,人社部门负责民生政策宣讲,避免“多头宣传”或“责任真空”,加强与媒体、高校、社会组织的合作,组建“政策宣传联盟”,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二是强化基层队伍建设,依托“一村(社区)一警(一员一顾问)”,打造“政策宣传员”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其政策掌握能力和沟通技巧,建立“政策宣传志愿者”库,吸纳退休干部、大学生、乡贤等参与,发挥其贴近群众、亲和力强的优势,将政策宣传工作纳入基层治理考核,激励基层干部主动作为。
三是健全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座谈会、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定期评估政策宣传知晓率、理解率、满意度,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建立“群众点单—部门接单—宣传送单”的反馈机制,对群众反映的“政策不解”“落实不畅”等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并公开结果,形成“宣传—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表:政策宣传工作优化建议对比表
| 维度 | 传统模式痛点 | 优化建议 | 预期效果 |
|----------------|---------------------------------|-------------------------------------------|-------------------------------------------| 供给 | “一刀切”解读,术语晦涩难懂 | 分层分类设计,案例化、通俗化解读 | 提升政策匹配度,群众理解率提升30%以上 |
| 形式载体 | 单一灌输,互动性不足 | 线上线下融合,短视频、VR等沉浸式体验 | 增强参与感,宣传覆盖面扩大50% |
| 机制保障** | 各自为战,缺乏长效性 | 部门协同联动,基层队伍+效果评估闭环 | 形成常态化宣传,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解决基层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问题?
A:针对基层覆盖不足问题,可采取“三抓”举措:一是抓阵地,整合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设立固定“政策宣传角”;二是抓队伍,培训网格员、志愿者成为“政策明白人”,开展“敲门行动”入户宣讲;三是抓载体,利用乡村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等接地气工具,结合方言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政策宣传“进村入户入心”。
Q2:政策宣传如何避免“形式主义”,确保群众真正受益?
A:关键在于“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实效,减少“为了宣传而宣传”的会议、材料数量,多开展“政策兑现”等落地性活动,让群众看到实际效果;二是注重互动,通过“政策体验日”“你问我答”等环节,鼓励群众提问、反馈,及时回应关切;三是注重跟踪,建立政策落实“回头看”机制,对宣传后仍不理解的群体进行“二次宣讲”,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位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