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大政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制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公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德育方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建设“大思政课”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在智育方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体育方面,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在美育方面,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劳育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强化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技能。
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通过“全面改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等工程,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落实“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推动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国家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在职业教育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高等教育方面,推进“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在继续教育方面,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全民多样化学习需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发展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国家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编制管理,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现代化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国家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支持“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帮助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人才,加强教育数据治理,保障数据安全,为教育决策和教育教学提供数据支撑。
国家教育政策重点领域进展概览
| 领域 | 核心政策 | 主要成效 |
|---|---|---|
| 义务教育 | “双减”政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 | 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缓解,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
| 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法》修订、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 | 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更加成熟 |
| 高等教育 | “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动态调整 | 高校创新能力提升,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
| 教师队伍建设 | 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 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乡村教师待遇显著改善 |
| 教育数字化 |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 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
相关问答FAQs
问:国家“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答:“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主要内容一是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二是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缓解家庭教育焦虑,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问:如何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同等重要”?
答:“不同同等重要”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普通教育侧重学术知识传授,职业教育侧重职业技能培养,二者都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畅通职普融通渠道、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让职业教育学生享有平等的升学、就业和社会待遇,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