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OECD与中国高教治理政策差异如何影响未来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的治理政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作为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其政策框架与经验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治理领域积极探索,通过政策创新推动内涵式发展,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治理模式,本文将结合OECD的政策理念与中国实践,探讨高等教育治理的共性与路径。

高等教育发展的治理政策 OECD与中国

OECD高等教育治理政策的核心特征

OECD国家的高等教育治理政策以“市场化、分权化、质量保障”为关键词,强调政府、高校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其政策框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绩效导向的资源分配机制

OECD主张通过建立基于绩效的拨款制度,引导高校提升办学效率,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将科研产出、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与财政拨款挂钩,形成“拨款—评估—改进”的闭环,这种机制既增强了高校的责任意识,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质量保障体系的多元化构建

OECD倡导建立内外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内部保障注重高校的自我评估与改进,外部保障则通过独立的认证机构(如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和社会参与实现,欧盟博洛尼亚进程通过“质量保障框架协议”,推动成员国高校学分互认与质量标准趋同,增强了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推动高校自主权与社会参与

OECD国家普遍通过立法明确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在治理结构中引入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德国高校的“校董事会制度”要求外部成员占比不低于50%,确保高校决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这种“政府—高校—社会”三角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高校的适应性与创新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政策的演进与特色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政策经历了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共治”的转型,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策演进: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高等教育以“扩招”和“大众化”为核心目标,治理政策侧重于资源投入与规模扩张,进入新时代,政策重心转向“双一流”建设、分类发展等内涵式改革,202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出台,通过“动态调整、重点支持”的机制引导高校差异化发展,标志着治理模式从“普惠式”向“精英式”升级。

治理结构创新:放管服结合与章程建设

中国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扩大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录取、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截至2025年,全国所有高校完成章程制定,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初步建立,南方科技大学通过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创新。

质量保障:内部评估与外部认证协同

中国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教育评估体系(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常态监测),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华盛顿协议国际互认)是典型代表,截至2025年,全国通过认证的专业点超过2.5万个,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中外高等教育治理政策对比(简表)

维度 OECD国家 中国
核心目标 效率、质量、多样性 公平、质量、创新
政府角色 宏观调控与监管 战略引导与政策支持
高校自主权 立法保障下的充分自主 逐步扩大的有限自主
社会参与 深度融入治理结构 初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中外治理政策的启示与融合路径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政策的完善,需在借鉴OECD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实际,实现“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平衡。

可借鉴OECD的绩效拨款与质量评估经验,建立更加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增强评估的客观性与公信力;将“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改革举措与质量评价指标结合,引导高校回归育人本质。

需强化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同时完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制度设计,通过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保障师生参与治理的权利,同时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FAQs

Q1:OECD国家的高等教育治理政策对中国有哪些具体借鉴意义?
A1:OECD国家的绩效导向拨款机制、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社会深度参与的治理模式,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可借鉴其“指标量化+动态调整”的拨款方式,优化财政资源分配;通过立法明确高校自主权边界,并引入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治理,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适应性。

Q2: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政策如何平衡“行政主导”与“学术自由”的关系?
A2:中国通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政治与学术的有机结合,党委把握办学方向,确保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机构赋予教授群体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中的主导权,同时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干预,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学术自由的实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