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中国古诗词大会纳入教育政策?中小学诗词教学将迎哪些新变化?

中国古诗词大会作为一档文化类电视节目,自2025年开播以来,迅速成为全民关注的文化现象,其影响力远超娱乐范畴,深度融入教育领域,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政策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中国教育政策持续强调“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古诗词大会的兴起与教育政策的导向高度契合,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诗词大会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

中国教育政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文化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到“双减”政策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供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多种服务”的明确要求,政策层面逐步构建起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和“审美能力”,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语言美感,成为政策落地的优质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5年版)》大幅增加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小学阶段不少于135篇,初中阶段61篇,占总篇数的51.6%,这一调整直接呼应了古诗词大会所倡导的“读诗、懂诗、爱诗”的教育理念。

古诗词大会:教育政策的生动实践

古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于它将政策层面的“文化传承”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创新范本。

激发学习兴趣,推动课堂改革

古诗词大会通过“百人团”“飞花令”等竞技环节,将枯燥的古诗词背诵转化为趣味盎然的智力比拼,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学校因此调整教学方法,引入“情境教学”“跨学科融合”等模式,如将诗词与历史、地理、美术结合,开展“诗配画”“诗词朗诵会”等活动,使课堂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培育”。

丰富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节目配套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官方图书、线上题库等资源,为偏远地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素材,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这些资源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共享,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让更多学生平等接触传统文化精髓。

强化德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

古诗词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与德育目标高度契合,节目中“抗疫诗词”“红色诗词”等专题,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

政策与节目的协同效应:数据与案例支撑

古诗词教育政策实施成效对比(部分)

指标 政策实施前(2025年前) 政策实施后(2025年)
课本古诗文占比 约30% 6%
学校开展诗词活动比例 不足40% 超85%
学生诗词平均掌握量 50-80篇 120-150篇

典型案例

  • 浙江省杭州市:将古诗词教育纳入“美好教育”体系,开发《杭州诗词》校本课程,结合西湖、钱塘江等本地文化景观,实现“诗词+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 四川省凉山州:通过“诗词下乡”活动,借助古诗词大会资源库,为彝族学生开设双语诗词课堂,既传承中华文化,又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挑战与展望:让诗词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尽管古诗词大会与教育政策协同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挑战:部分地区存在“重背诵轻理解”“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部分学校将诗词教育异化为应试工具,忽视审美与情感培养,需进一步平衡政策导向与实践创新:

  1. 深化课程改革:开发“诗词+”融合课程,如诗词与科学(如“飞花令中的科学知识”)、诗词与体育(如“诗词中的运动精神”)等,拓展诗词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2. 提升教师素养:加强对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诗词创作”“田野调查”等方式,提升自身的诗词鉴赏与文化阐释能力。
  3. 利用技术赋能:借助VR/AR技术还原诗词中的历史场景,开发互动式诗词学习APP,让诗词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

相关问答FAQs

Q1:古诗词大会是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A1:古诗词大会本身不增加负担,其核心是激发兴趣、提升素养,但部分学校若将其异化为“应试竞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生僻诗词,则可能违背教育初衷,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涵,结合生活场景学习,让诗词成为“兴趣”而非“任务”。

Q2:如何让古诗词教育更好地融入乡村学校?
A2:需从资源、师资、文化三方面入手:① 政府加大对乡村学校的诗词教育资源投入,如配送图书、建设数字图书馆;② 开展城乡教师结对帮扶,组织诗词教学培训;③ 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如结合农耕文明、民俗传说编写乡土诗词教材,让诗词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亲切感与认同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